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髖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髖骨

在中醫學中,「髖骨」一詞具有多重涵義,既可指特定穴位,亦可作為經外奇穴應用於臨床治療。以下就其不同層面進行詳細闡述:

一、作為環跳穴之別名

髖骨首見於《針方六集》,被列為「環跳穴」的別名。環跳穴屬足少陽膽經,位於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/3處,為治療下肢疾患之要穴。其功能主要為疏通經絡、祛風除濕,主治腰腿疼痛、半身不遂、下肢痿痹等症。針刺時多取側臥屈股位,直刺1.5-3寸,得氣後可行提插捻轉手法以增強療效。

二、經外奇穴之髖骨

《類經圖翼》記載之髖骨為經外穴,定位於膝蓋上方,梁丘穴旁開一寸處。此穴專擅調理下肢氣血,主要適應症包括:

  1. 膝關節紅腫熱痛:因風濕熱邪侵襲經絡,或氣血瘀滯所致。
  2. 寒濕走注:表現為下肢冷痛、重著,遇寒加劇。
  3. 白虎歷節風(類風濕性關節炎):關節腫痛變形,活動受限。
  4. 腳丫風痛(足部痹證):多因風寒濕邪凝聚,阻滯經絡。

刺灸法

  • 針刺:可斜刺或直刺0.5-1寸,以局部酸脹感為度。
  • 艾灸:艾炷灸3-4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5分鐘,適用於寒濕證型。

三、中醫理論與髖骨之關聯

從經絡學說分析,髖骨(經外穴)鄰近足陽明胃經,與梁丘穴相傍。胃經多氣多血,刺激此穴可調動氣血以濡養膝關節,並驅散外邪。此外,髖骨亦與「筋會」陽陵泉呼應,共奏舒筋活絡之效,符合「經筋理論」中「以痛為腧」的治療原則。

在辨證施治上,髖骨穴常配合犢鼻、血海等穴,針對膝痹施行「局部取穴」與「遠端取穴」相結合之法,體現中醫「通則不痛」的核心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