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摻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摻藥
摻藥為中醫方劑學名詞,屬散劑之一,專指外用之藥粉。其用法多樣,或摻於膏藥中心,或調入油膏,敷貼於瘡瘍或穴位;亦可直接撒布於瘡面,或黏附於藥線,插入瘡口內以發揮療效。因處方組成不同,摻藥之功效亦有所區別,臨床應用廣泛,為中醫外科與傷科之重要治療手段。
摻藥之分類與功效
- 消散類摻藥
此類藥粉多用於瘡瘍初起,具消腫散結、活血止痛之效。常用藥物如麝香、冰片、乳香、沒藥等,能促進局部氣血流通,阻遏毒邪蔓延。 - 提膿祛腐類摻藥
適用於瘡瘍已成膿或潰後腐肉未脫者,如紅升丹、白降丹等,具化腐排膿、促進瘡口癒合之效。此類藥物多含礦物成分,使用時需掌握劑量,以免過度刺激。 - 生肌收口類摻藥
用於瘡瘍後期,膿腐已盡而新肉難生者,如珍珠粉、血竭、爐甘石等,能促進組織修復,加速瘡口收斂。 - 止血類摻藥
適用於金創出血或瘡面滲血,如三七粉、蒲黃炭、白及粉等,具收澀止血、化瘀生新之效。
摻藥之應用特點
- 局部作用:摻藥直接作用於患處,藥力集中,見效迅速。
- 配伍靈活:可依病情需要,與膏藥、油膏或藥線配合使用,增強療效。
- 辨證施治:須根據瘡瘍之陰陽、寒熱、虛實,選擇相應之摻藥,如陽證瘡瘍宜清熱解毒,陰證瘡瘍則需溫通散結。
摻藥之運用,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治療思想,透過外用藥物調節局部氣血,達到內外兼治之效。歷代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、《醫宗金鑒》等,皆對摻藥之配伍與應用有詳盡記載,為中醫外科學之重要組成部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