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匡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匡鐸與其中醫貢獻

匡鐸生平簡介

匡鐸(生卒年不詳),明代官吏兼醫家,膠州(今屬山東)人士。於嘉靖四十四年(1565年)考中進士,曾任大名府知府。在公務之餘,匡鐸潛心鑽研醫藥學問,尤其關注民間驗方的收集與整理。

《痘疹方》的編撰與特色

匡鐸所輯《痘疹方》一卷,乃其於公務閒暇時收集各類治療痘疹之驗方、單方彙編而成。該書由當時大名府推官王敬民作序,現僅存於日本之刻本,成為研究中醫痘疹治療史之珍貴文獻。

從中醫理論觀之,痘疹(即天花)在明代仍屬常見疫病,中醫將其歸於「溫病」範疇。匡鐸所輯方藥,當反映當時中醫對痘疹病機之認識—多從「熱毒蘊鬱」、「邪犯肺衛」立論,治療強調「清熱解毒」、「透邪外出」之法。

匡鐸的醫學思想

匡鐸作為士人兼醫者,其醫學實踐體現了明代「儒醫」傳統之特點:既重視經典醫理,亦注重民間經驗。其收集驗方之舉,符合中醫「博採眾方」之傳統,亦反映明代醫家對實用治療技術之重視。

在痘疹治療方面,明代醫家已認識到該病具有傳染性,並發展出較為系統之辨證論治方法。匡鐸所輯方藥,當包含以下幾類:

  1. 清熱解毒劑:如黃連、黃芩等苦寒藥物組方
  2. 透疹解表劑:可能含升麻、葛根等具有升提透發作用之藥材
  3. 養陰生津劑:針對痘疹後期傷陰之證候

歷史意義與學術價值

匡鐸《痘疹方》之存世,為研究中醫治療急性傳染病史提供重要資料。明代正值中醫溫病學說形成發展之關鍵時期,此類專病專方集之出現,反映當時醫家對疫病防治之實際經驗累積。

該書流傳至日本,亦見證中日醫學交流之歷史。日本江戶時期漢方醫學對痘疹治療頗有研究,匡鐸著作之東傳,可能對日本漢方醫家處理類似疾病產生一定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