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狂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狂汗

證名,為瘟疫、溫熱病病程中,邪氣欲從汗解時所出現的特殊症候。此證首載於《溫疫論》,多見於體質強盛、正氣充足之人。因體內陽氣奮力驅邪,與外邪激烈相爭,導致氣機壅滯,汗孔一時未能暢開,陽氣鬱遏於內,故發為狂躁不安、坐臥不寧之狀。待正氣衝破鬱阻,則驟然大汗淋漓,邪隨汗出,脈象轉為平和,身熱消退,病情向愈。

從中醫病機分析,狂汗屬「戰汗」之一種,為正邪交爭劇烈的表現。《傷寒論》中雖未直接提及「狂汗」,然其「戰汗」機理與之相通,皆為陽氣蓄積後透邪外達之象。溫病學派進一步闡明,此現象多見於氣分階段,尤以熱邪壅盛、陰液未大傷者為多。若汗後神清脈靜,為正勝邪卻之佳兆;若汗出而躁擾不止、脈象躁疾,則屬正不勝邪,需警惕內陷營血之變。

此證與一般自汗、盜汗不同,其特徵在於汗前必有煩躁狂亂之候,且汗勢急迫,量多如注,汗解後症狀頓減,反映體內陰陽氣血劇烈變動的病理過程。臨床辨證時,須結合舌脈與全身狀況,區別其屬風溫、濕溫或疫癘之邪所致,以判斷預後轉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