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狂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狂汗

狂汗是一種急性熱病的臨床表現。此病多見於體質充盛之人,發病時陽氣衝擊,無法頓開,導致病人突然出現狂躁、坐臥不安的症狀,其後短時間內會大量出汗,邪氣也會隨之排解,病人的脈搏會變得平穩,體溫降低,身體感覺涼爽而病情好轉。

根據《溫疫論》的描述,狂汗的症狀為陽氣衝擊,無法頓開,導致病人突然出現狂躁、坐臥不安的症狀,其後短時間內會大量出汗,邪氣也會隨之排解,病人的脈搏會變得平穩,體溫降低,身體感覺涼爽而病情好轉。

狂汗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由於外邪侵入體內,內部出現熱邪,邪熱積聚在體內,陽氣受到衝擊,無法正常運行,結束在體內,血液被迫不正常地循環,這就是狂汗的發病機制。

狂汗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:

  1. 高熱,煩躁不安,狂躁,無法坐臥。
  2. 大量汗水流失,汗液不斷流出。
  3. 脈搏洪大有力,舌頭呈紅色,舌苔呈黃色。
  4. 疾病進展迅速,通常在幾天內就能恢復。

狂汗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清熱解毒,通風解熱。醫生通常會使用銀翹散、桑菊飲等中藥方劑進行治療。

在預後方面,狂汗的預後通常較好。但如果病情嚴重,治療不當,可能會導致死亡。

在飲食調理方面,狂汗患者應該選擇清淡易消化、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,並避免食用辛辣刺激、油膩和生冷的食物。

護理方面,狂汗患者應該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同時要多喝水,保持大便通暢。另外,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。

由於狂汗是一種急性熱病的臨床表現,且病情嚴重,治療不當可能導致死亡。因此,一旦出現狂汗的症狀,應盡快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