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狂犬嚙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狂犬嚙人

狂犬嚙人,又稱瘋犬咬傷、猘犬傷,為中醫古籍記載之病證,指人被狂犬咬傷後所發之疾。此病名早見於《五十二病方》,其中提及:「狂犬囓人,取恆石……以傅犬所囓者,已矣。」顯示古人對狂犬咬傷已有初步治療嘗試。《淮南子》更記載「猘犬不投河」,準確描述狂犬畏水之特徵,反映當時對狂犬病症狀之觀察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狂犬之毒屬「風毒」或「疫毒」,其性猛烈,可隨經絡內傳,擾亂心神,甚則攻心致死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六云:「其猘狗囓瘡,重發則令人發狂亂,如猘狗之狀。」指出狂犬毒發時,患者會出現神志狂亂、行為異常等症,與狂犬之狀相似。此毒潛伏期長短不一,短則七日,長可逾年,若咬傷部位近頭面或傷口較深,則發病尤速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時,咬傷處或已癒合,然患者漸覺神疲乏力、頭痛嘔吐、食欲不振,並感喉中緊束不適。數日後,毒邪深入,症見狂躁不安、驚恐畏光,尤以聞水聲則恐懼抽搐為特徵,此即「恐水症」。繼而毒攻經絡,致吞嚥困難、呼吸急促,終至全身癱軟、瞳孔散大,氣絕而亡。

古籍治法
《肘後備急方》提出以狂犬之腦敷貼傷口,謂可預防發病,此法雖原始,卻為免疫概念之濫觴。另《五十二病方》載用「恆石」外敷,或為早期解毒嘗試。內服方如扶危散、人參敗毒散等,雖能緩解部分症狀,然非根治之法。

外治與清創
中醫強調咬傷後立即徹底清創,以祛除局部毒邪。古籍雖未明言現代消毒之法,然以藥汁沖洗、砭刺放血等法,皆屬袪毒外治之範疇。

綜觀之,狂犬嚙人一病,中醫從症狀觀察至治法探索,皆具獨到見解,尤其對疫毒傳變與神志異常之關聯,論述甚詳。然因毒勢兇險,古法雖有記載,終難完全遏制病勢,故後世結合現代醫術,方得有效防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