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狂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狂言
病證名,指患者精神狂妄,言語粗魯無序,多因邪熱擾心或痰濁蒙蔽心竅,導致心神失守而發。此證屬實證範疇,常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中,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熱擾心包:外感熱邪內傳,或五志過極化火,熱熾於內,上擾心神,致使神志昏亂而發狂言。《素問·刺熱》云:「肝熱病者……熱爭則狂言及驚,脅滿痛。」指出肝經熱盛,與正氣相爭,可引發狂言、驚駭等症。
- 痰蒙心竅:痰濕內生,鬱久化熱,或情志不遂,氣滯痰凝,痰火互結,上蒙清竅,導致神識昏蒙,言語錯亂。此類患者多伴見舌苔厚膩、脈滑數等痰熱之象。
- 瘀血阻絡:氣滯血瘀或熱灼血絡,瘀血內停,阻滯心脈,神明失養,亦可見譫妄狂言,兼見面色晦暗、舌質紫暗等瘀血徵象。
臨床表現
患者言語狂妄,或胡言亂語,內容無邏輯,甚則罵詈不避親疏,伴隨以下特徵:
- 熱證:面赤、煩躁、口渴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、脈洪數。
- 痰證:喉中痰鳴、胸悶氣促、舌苔厚膩、脈滑。
- 瘀證:唇甲青紫、肌膚甲錯、舌有瘀斑、脈澀。
相關典籍論述
- 《靈樞·癲狂》提及:「狂始發,少臥不飢,自高賢也,自辨智也,自尊貴也,善罵詈,日夜不休。」描述狂證的典型表現。
- 《傷寒論》中陽明病篇載有「譫語」,為熱邪熾盛擾亂神明所致,與狂言病機相通,均屬陽熱實證。
辨證要點
狂言需與「譫語」「鄭聲」相鑒別:
- 譫語:多見於外感熱病,神昏時胡言亂語,聲音高亢,屬實熱證。
- 鄭聲:語聲低微,內容重複,為虛證,常見於氣血虧極、心神失養之危候。
- 狂言:言語粗暴狂妄,神志雖亂但未至昏迷,多屬痰火或瘀熱內擾。
治法與方藥
根據病機不同,治法各異:
- 清熱瀉火:適用於熱擾心包,方選黃連解毒湯或犀角地黃湯加減。
- 化痰開竅:適用於痰蒙心竅,方用導痰湯或礞石滾痰丸。
- 活血化瘀:適用於瘀阻心絡,方選血府逐瘀湯或桃核承氣湯。
狂言一證,反映了心神受邪干擾的病理狀態,需結合四診詳辨虛實,針對病源施治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豐富,臨床須靈活參酌,方能切中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