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狂言喉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狂言喉風
狂言喉風為中醫喉科急症之一,其特徵為發病急驟,症狀劇烈,常見面赤口紅、頸項腫痛、牙關緊閉、聲音嘶啞,甚則飲食湯藥難以下嚥。因其病勢迅猛,古人以「走馬」形容,故亦稱「走馬喉風」。此病多因血熱氣盛,肺胃毒火上沖咽喉所致,屬熱毒壅盛之證。
病因病機
狂言喉風之發病,主要與肺胃積熱、外感風火毒邪有關。若素體陽盛,或過食辛辣炙煿,致使肺胃蘊熱,復感風熱邪毒,內外合邪,火毒上攻咽喉,燔灼氣血,則發為此疾。其病機關鍵在於熱毒壅滯咽喉,氣血瘀阻,經絡不通,故見腫痛劇烈、牙關緊閉等症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咽喉腫痛劇烈,頸項腫脹,甚則延及腮頷;牙關緊閉,難以開合;聲音嘶啞或完全失音;咽喉紅腫,或見紫紅色瘀斑。
- 全身症狀:身疼頭痛,面赤口紅,煩躁不安;或伴高熱、口渴引飲;若熱毒熾盛,可致神昏譫語。
- 危重徵象:若腫勢迅速,阻塞氣道,可致呼吸困難,甚則窒息,屬喉風重症,需緊急救治。
辨證分型
歷代醫家對狂言喉風之辨治有所區分,如《喉科種福》卷四載:
- 風火型:喉腫鮮紅,疼痛劇烈,伴發熱惡風,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此為風熱外襲,火毒上攻,治宜疏風瀉火,方用三黃涼膈散加減(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薄荷、連翹等)。
- 毒火型:喉腫紫紅,瘀斑明顯,高熱煩渴,舌絳苔燥,脈洪數。此為熱毒熾盛,燔灼營血,治宜涼血解毒,方用犀角地黃湯加減(水牛角、生地黃、赤芍、丹皮等)。
治法方藥
內治法
- 初起表證明顯者:
- 《張氏醫通》提出,若見頭痛發熱,可先用香豉濃煎加蔥涕探吐,以宣泄邪熱;繼用荊芥、防風、牛蒡子等疏風清熱之品。
- 熱毒壅盛者:
- 若咽喉腫痛劇烈,宜清熱解毒、利咽消腫,可選用普濟消毒飲(黃芩、黃連、陳皮、玄參等)或清咽利膈湯(連翹、梔子、黃芩、薄荷等)。
- 氣血兩燔者:
- 若見喉腫紫暗、神昏譫語,需清營涼血、解毒開竅,方用清瘟敗毒飲(石膏、知母、犀角、生地黃等)合安宮牛黃丸。
外治法
- 吹藥:
- 以冰硼散或珠黃散吹喉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- 取嚏:
- 若牙關緊閉,可用牙皂末吹鼻取嚏,以開通關竅,緩解緊閉之勢。
- 針刺:
- 刺少商、商陽穴出血,以泄熱解毒;或針合谷、內庭等穴,以疏風清熱。
古籍論述
《張氏醫通》強調此病需分階段論治,初起宜宣透邪熱,後繼清解毒火;《喉科種福》則進一步區分風火與毒火之證,治法各異,體現中醫辨證論治之精要。此病若失治誤治,易致危候,故歷代醫家皆重視其急症特性,強調及時救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