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狂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狂越
病證名,指因陽熱亢盛,擾亂心神所致之狂躁不安、舉止失常的病證。此證多由火邪熾盛,或情志過極化火,導致心神失守,表現為言語錯亂、行為躁動、甚至逾垣上屋等異常舉止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明確指出:「諸躁狂越,皆屬於火」,強調其病機與火熱之邪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火熱內擾:
外感六淫化火,或內傷七情鬱而化火,火熱熾灼心神,神明失司,發為狂越。 - 陽氣亢盛:
體質陽盛,或過食辛熱,助長內火,上攻腦竅,神不內守。 - 痰火互結:
痰濁內生,與火相搏,痰火擾心,加劇狂躁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神志異常:煩躁易怒,罵詈不避親疏,甚則登高而歌、棄衣而走。
- 體徵:面赤目紅、舌質紅絳、苔黃燥、脈洪大滑數,皆為陽熱熾盛之象。
- 兼證:若夾痰火,可見喉中痰鳴、胸悶氣粗;若陰虛火旺,則兼見口乾顴紅、脈細數。
辨證論治
- 清瀉火熱:
- 主方: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或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。
- 適用於純粹火熱熾盛,無痰瘀夾雜者。
- 化痰瀉火:
- 主方:礞石滾痰丸(青礞石、大黃、黃芩、沉香)或生鐵落飲(生鐵落、膽星、貝母等)。
- 適用於痰火壅盛,蒙蔽清竅者。
- 滋陰降火:
- 主方:二陰煎(生地、麥冬、酸棗仁、黃連等)合朱砂安神丸。
- 適用於陰虛火旺,虛陽浮越之證。
古籍論述
- 《黃帝內經》將狂越歸於「火」證,強調「陽盛則狂」的病機特點。
- 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進一步區分「狂」與「癲」,指出狂越多屬實火,治當「瀉其有餘」。
- 《景岳全書》提出「陽邪暴戾」致狂,主張清火為先,兼顧陰液。
狂越一證,總屬陽熱亢極,然須辨明火、痰、虛之偏勝,對證施治,方能切中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