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揆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揆度」詳解

揆度之基本涵義

「揆度」一詞在中醫學中具有多重意涵,其核心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。《素問·玉版論要》明確指出:「揆度者,度病之淺深也。」此處「揆度」意指醫者對疾病深淺輕重的揣度與評估,是診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思維活動。從字義分析,「揆」有揣測、衡量之意,「度」則指測量、評估,二字結合形成中醫特有的診斷術語。

經典文獻中的揆度

在《素問·病能論》中,將《揆度》與《上經》、《下經》、《金匱》、《奇恆》並列為古醫籍名篇,並定義:「《揆度》者,切度之也。」此處「切」指切脈求理,「度」謂診察病位,強調通過脈診與四時逆順的綜合分析,判斷疾病預後與確立治療方案。這種診斷方法體現了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病特點。

揆度的診斷學內涵

從診斷學角度,揆度包含以下層面:

  1. 病位深淺之度:分辨病在表裡、臟腑、經絡的層次
  2. 病情輕重之衡:評估正邪交爭的激烈程度與病勢發展
  3. 脈象變化之測:通過切脈體察氣血盛衰與臟腑功能狀態
  4. 四時逆順之參:結合時令氣候判斷疾病轉歸與治療時機

《靈樞·壽夭剛柔》提到:「謹度病端,與時相應。」進一步闡明揆度需考量時間因素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念。

揆度的臨床運用

在實際臨床中,揆度體現於:

  1. 脈診應用:通過二十八脈等脈象變化,揆度臟腑氣血狀況
  2. 色診參合:觀察面部五色變化,度測病機所在
  3. 形神兼顧:評估患者形體盛衰與神氣存亡
  4. 症候分析:綜合各種症狀表現,揣度病機本質

歷代醫家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運用揆度思維建立六經辨證體系,通過症狀組合度測病位與病性;李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注重揆度元氣盛衰,皆體現此診法精髓。

揆度與相關概念區別

與「奇恆」(特殊與平常的疾病)相比,揆度更側重疾病的定量評估;與「比類」(取象比類)相比,揆度強調的是具體病情的度量而非類推。在診斷過程中,揆度常與「奇恆」、「比類」等方法結合運用,構成中醫完整的診斷思維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