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憒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憒憒

定義與病機
「憒憒」為中醫古籍中描述心神煩亂、昏聵不安的病理狀態,其核心病機與氣機逆亂、心神失守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及厥陰風木偏勝時,可出現「耳鳴頭眩,憒憒欲吐」之症,反映此狀態多因肝氣上逆、濁陰擾竅所致。

中醫理論解析

  1. 與臟腑經絡的關聯

    • 肝膽系統: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鬱結或風木過亢,肝氣上沖頭目,則見眩暈、煩亂(憒憒),甚則欲嘔。足厥陰肝經「連目系,上出額,與督脈會於巔」,故其病易擾清竅。
    • 心主神明:心為君主之官,若肝火引動心火,或痰熱蒙蔽心包,可加重神識昏憒、躁擾不寧。
  2. 病因病機分類

    • 肝陽上亢:陰虛陽亢,風陽內動,症見頭脹痛、憒憒不安、面赤口苦。
    • 痰濁中阻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蒙清陽,表現為頭重如裹、胸悶憒憒、嘔惡痰涎。
    • 熱擾心神:外感熱病或內傷積熱,熱邪燔灼,可見神昏憒憒、譫語躁動。

古籍延伸論述
《靈樞·本神》言:「肝藏魂,悲哀動中則傷魂。」指出情志過極可致神魂不寧,與「憒憒」之症互為呼應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痰火擾心,時發憒憒」,強調痰熱為病之標。

臨床表現特徵
「憒憒」作為自覺症狀,常伴隨以下特徵:

  • 頭部昏沉不清,如物裹纏。
  • 胸中煩悶,坐臥難安。
  • 可兼見耳鳴、目眩、噁心等氣逆之象。

與相似證候鑑別

  • 煩躁:以心胸灼熱、手足躁擾為主,多屬實熱。
  • 怔忡:自覺心悸劇烈,病位偏重心血不足。
  • 鬱證:情志抑鬱為先,氣機滯結而非逆亂。

中醫治療思路
歷代醫家針對「憒憒」之治,首重調暢氣機:

  • 疏肝降逆:如柴胡疏肝散、天麻鉤藤飲。
  • 化痰開竅:黃連溫膽湯、半夏白朮天麻湯。
  • 清熱寧神:羚角鉤藤湯、清宮湯化裁。

此症雖以肝系病變為多見,然臨證須辨明虛實標本,結合四診合參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