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潰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潰耳

潰耳為中醫病名,指小兒耳部潰爛流膿成瘡之證,屬耳科常見疾患。此名見載於明代醫家龔廷賢所著《壽世保元》卷八,書中提及其症與「聤耳」相通,二者皆以耳內化膿、滲液為主要表現,故潰耳亦可視為聤耳之別稱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潰耳多因風熱濕邪外襲,或肝胆濕熱上蒸耳竅所致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易受外邪侵擾。若風熱之邪客於耳竅,與氣血相搏,化熱生膿;或肝胆濕熱循經上擾,燻灼耳膜,皆可導致耳內腐潰成瘡,膿液外溢。此外,若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亦可蘊結成膿,發為此疾。

臨床表現

潰耳主要症狀為耳內疼痛、流膿,膿液或黃或稠,甚則帶血,耳周肌膚可因膿液浸漬而糜爛。小兒常因不適而啼哭躁動,或見聽力減退。若病程遷延,膿水淋漓不盡,則易致耳竅失養,轉為慢性。

治法與方藥

傳統中醫治療潰耳,首重清熱解毒、燥濕排膿。外治法常選用蚯蚓糞(又稱「地龍泥」),其性寒涼,能清熱消腫,可研細末吹入患耳,以吸膿斂瘡。內服藥則依證型選方:

  1. 風熱壅盛:宜疏風清熱,方用銀翹散加減,配合菊花、連翹等。
  2. 肝胆濕熱:當清瀉肝胆,選龍胆瀉肝湯,佐以蒲公英、紫花地丁等解毒之品。
  3. 脾虛濕滯:需健脾滲濕,以參苓白朮散為主,加薏苡仁、敗醬草化膿排穢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聤耳:泛指耳內化膿性疾病,潰耳屬其範疇,然聤耳依膿色差異,又有「黃聤」「紅聤」「白聤」之分,各與不同臟腑失調相關。
  • 耳疳:慢性膿耳之別稱,多由潰耳遷延不癒轉化而來,以膿水清稀、日久不斂為特徵。

潰耳之治,貴在及早清解,防其傷及耳絡。歷代醫籍如《外科正宗》亦載有針刺排膿、藥線引流等外治之法,均以祛邪通竅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