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潰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潰瘍(中醫名詞詳解)
定義與源流
潰瘍為中醫瘍科常見病證,首見於《周禮·天官》,瘍醫職掌「腫瘍、潰瘍」之治。中醫所謂潰瘍,泛指瘡瘍破潰後形成的瘡面,無論自潰或刀針所開,皆屬此範疇,與西醫特指「難以癒合的組織缺損」概念有所不同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潰瘍多因正氣虛損,氣血失和,瘡毒內陷所致。其病機可分虛實:
- 虛證潰瘍:常見於癰疽潰後久不收口,或因脾胃虛弱、氣血兩虧,瘡面色淡、膿水清稀,新肉不生。
- 實證潰瘍:若潰後瘡周仍焮紅腫痛,膿稠腥臭,多屬熱毒未清,血瘀絡阻。
辨證論治
-
內治法
- 氣血雙補法:適用於虛證潰瘍,方如《十全大補湯》(四君子湯合四物湯加黃芪、肉桂)或《人參養榮湯》,以益氣生肌、養血和營。
- 清熱解毒法:實證潰瘍熱毒熾盛者,可選《黃連解毒湯》或《五味消毒飲》加減,佐以活血透膿之品如當歸、赤芍。
- 健脾托毒法:若脾胃虛弱而瘡口不斂,宜用《補中益氣湯》加白朮、茯苓,健運中焦以化生氣血。
-
外治法
- 去腐階段:膿腐未脫者,可用《九一丹》(熟石膏配升丹)或《紅油膏》外敷,蝕惡肉、化腐膿。
- 生肌階段:腐肉已盡時,改敷《生肌玉紅膏》(當歸、白蠟、血竭等)或《象皮生肌散》,促進肉芽生長。
相關病證辨析
潰瘍與「癰」「疽」「瘡瘍」關係密切:
- 癰潰瘍:多屬陽證,潰後易斂,若久不癒合需防氣血虧虛。
- 疽潰瘍:陰證為多,瘡深膿稀,常需溫補托毒。
- 臁瘡(下肢潰瘍):多夾濕熱瘀阻,治宜清利濕熱兼活血通絡。
古籍參考
《外科正宗》強調潰瘍「膿盡則肌生」,外治需辨膿腐與新肉;《醫宗金鑒》則詳述潰後虛實調護,如「潰後大補,重在脾胃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