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潰瘍病急性穿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潰瘍病急性穿孔
潰瘍病急性穿孔屬中醫「急腹症」範疇,與「胃脘痛」、「厥心痛」等病症相關。其病機多因患者素體脾胃虛弱,復受肝氣犯胃、飲食失節或情志不暢等因素影響,導致中焦氣血驟然閉阻,發為劇痛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由脾胃本虛,氣機失調所致。若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或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或情志抑鬱,氣滯血瘀,皆可誘發氣血驟閉,經絡不通,發為急症。病初可見氣血鬱閉之實證,後期則因熱毒熾盛,耗傷陰液,甚則亡陰亡陽,或濕熱蘊結,形成腹腔膿腫。
臨床表現
-
初期(氣血驟閉期):
- 突發胃脘部劇痛,迅速波及全腹,腹壁板硬拒按。
- 伴自汗、四肢厥冷、噁心嘔吐、氣促。
- 舌苔薄白,脈象弦數或微細欲絕。
-
中期(鬱熱化毒期):
- 熱毒熾盛,可見發熱、口乾、苔黃。
- 若熱邪傷陰,則見煩躁、尿赤、舌紅少津。
-
後期(濕熱未盡期):
- 少數患者因濕熱殘留,可形成腹腔膿腫,表現為持續發熱、腹痛局部拒按。
分期治療
-
第一期(穿孔閉合期):
- 治則:疏通氣血,緩急止痛,防止鬱熱擴散。
- 治法:以針刺為主,取穴足三里、中脘、梁門、天樞、內關,配合半臥位休息、禁食及胃腸減壓,以助氣機通暢。
-
第二期(熱毒蘊結期):
- 治則:清熱解毒,通腑瀉熱。
- 方藥:以涼膈散或大柴胡湯加減,清泄鬱熱,消除腹腔感染。
-
第三期(恢復期):
- 治則:調和氣血,清餘熱,健脾胃。
- 方藥:視病情選用健脾和胃、疏肝理氣之劑,如香砂六君子湯或柴胡疏肝散加減。
預後與轉歸
多數患者經上述治療可獲緩解,免於手術。然若見中毒性休克、穿孔複雜、腹腔滲液過多,或非手術治療無效者,當及時手術,以防變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