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潰瘍去腐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潰瘍去腐法乃中醫外科外治法之要術,專用於癰疽瘡瘍潰後腐膿未淨之證。其法源載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,強調「腐不去則新不生」之理,依瘡形深淺、腐肉多寡而分刀針手術與藥蝕二途。
刀針去腐適用於病程遷延、潰面闊大、腐肉堅韌者。古稱「砭鐮法」,以鋒針或鈹刀循經絡走向劃開膿腔,剜除死肌敗肉,務使膿血得泄。術後以藥線蘸九一丹引流,外敷太乙膏護瘡。此法效捷,然須避開血絡筋腱,尤頭面部當慎。
藥蝕去腐則以丹劑為主,分峻緩二類:
- 峻蝕藥如五五丹(熟石膏、升丹各半),含汞硫之性,提膿拔毒力猛,適於腐肉膠結難化者。直接摻瘡或調油膏敷貼,每日換藥,見腐肉色轉灰白即止。
- 緩蝕藥如九一丹(石膏九、升丹一),性較平和,用於腐肉將盡而餘毒未清時。若遇竇道瘻管,則以藥線(如三品一條槍)裹丹插入,蝕管壁而導膿出。
另有煨膿長肉之法,待腐脫瘡淨,改摻生肌散(乳香、沒藥、血竭),外蓋玉紅膏,助氣血化生新肌。其間須察膿色:黃稠為吉,腥穢綠黑者,當更藥再蝕。
此術深合「祛邪存正」之旨,然用藥分寸、手法輕重,皆需循《外科正宗》「量瘡施治」之訓,方得腐去肌生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