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潰瘍生肌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潰瘍生肌法

定義與源流
潰瘍生肌法,又稱「忟口法」,首見於南北朝時期《劉涓子鬼遺方》,為中醫外科治療潰瘍之重要治法。其核心在於促進瘡瘍潰後之肌肉生長,使創面癒合,適用於癰疽潰後膿毒已盡、氣血虧虛而致新肉不生者。

病機與辨證
中醫認為,潰瘍久不癒合多因以下病機:

  1. 氣血兩虛:正氣不足,無以濡養瘡面,致生肌遲緩。
  2. 脾胃虛弱:脾主肌肉,脾虛則化源不足,肌肉失養。
  3. 餘毒未清:若過早應用生肌法,恐留毒內蘊,反致潰瘍復發。

治療原則
以「補益氣血、健脾生肌」為主,分內治與外治兩法: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氣血雙補:方選《外科正宗》之「十全大補湯」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黃耆、肉桂),適用於潰瘍面大、久不收口者。
    • 健脾益氣:若兼脾胃虛弱,可佐以「四君子湯」或「補中益氣湯」,以助氣血生化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生肌散(膏):為傳統外用方,常用藥物如乳香、沒藥(活血生肌)、血竭(斂瘡止血)、煅龍骨(收濕斂瘡)、冰片(防腐生肌)。經典方如《醫宗金鑑》之「生肌玉紅膏」(當歸、白芷、紫草、血竭、輕粉等),具活血祛腐、解毒生肌之效。
    • 單用與配伍:潰瘍面小者,可單用生肌散外敷;若瘡面較大,需內外合治,以標本兼顧。

應用要點
潰瘍生肌法須嚴格遵循「腐盡膿清」原則,即待瘡面膿腐脫落、肉色鮮紅、無穢濁分泌物後方可施用。若過早投以生肌藥,恐閉門留寇,反致病情纏綿。

學理依據
中醫強調「腐去則肌生」,此治法契合「祛腐生新」之理論,亦與現代醫學「創面修復」概念相通。其內服方藥通過調節氣血、改善局部微循環,外治藥則直接作用於瘡面,促進肉芽組織生長與上皮化,體現中醫「整體與局部並重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