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坤地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坤地廓
坤地廓為中醫眼科學中「八廓」理論之一,其名稱源於《易經》八卦對應自然現象的分類。「坤」卦象徵大地,屬土,與脾胃相應,故坤地廓在八廓中代表與脾胃功能相關的眼部區域。
理論基礎
八廓學說將眼部分為八個區域,分別對應八卦及臟腑功能。坤地廓位於眼胞(眼瞼)部位,與「地廓」同義,主司脾胃之氣機升降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卷二十二》提及:「坤為地,主脾土」,強調其與脾胃運化水穀精微、濡養眼目的關聯。
生理與病理
- 生理功能:坤地廓屬土,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脾胃健運,則眼瞼肌肉豐潤,開合自如;脾胃所化生的清陽之氣上輸於目,維持視覺清晰。
- 病理表現:若脾胃虛弱或濕濁內蘊,坤地廓相應區域可能出現眼瞼浮腫、下垂、色澤晦暗,或伴隨視物模糊、疲勞等症。如《證治準繩》所述:「脾虛則胞瞼垂緩」,即反映脾胃氣虛對眼瞼的影響。
與臟腑經絡關係
坤地廓通過足陽明胃經與脾胃相連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上至額顱」,其氣血上榮於目。脾胃失調時,經絡氣血受阻,可於坤地廓顯現異常,如眼瞼紅腫(胃火熾盛)或萎黃(脾虛血弱)。
臨床意義
歷代醫家診察坤地廓變化,輔助辨證脾胃病機。例如:
- 眼瞼頻繁瞤動:多因脾虛風動或肝脾不調。
- 眼瞼濕爛滲液:常屬脾胃濕熱熏蒸。
坤地廓理論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將局部眼症與全身臟腑聯繫,為眼科辨證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