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坤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坤廓

坤廓為中醫眼科「八廓」理論之一,以八卦命名,屬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所載之「地廓」。八廓學說將眼部分為八個區域,分別對應八卦及臟腑功能,用以辨析眼疾與全身氣血陰陽之關聯。

理論基礎

坤廓對應八卦中之「坤卦」,坤象徵地,五行屬土,在臟腑關係中與脾胃相應。中醫認為「脾主肌肉」,眼瞼(胞瞼)的開合與脾氣盛衰密切相關,故坤廓病變多反映脾胃功能失調,或氣血生化不足所致之目疾。

定位與臨床意義

  1. 解剖位置:歷代醫家對八廓的具體定位略有分歧,然坤廓(地廓)多指下眼瞼部位,或眼白(白睛)下方區域。
  2. 生理功能: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上輸於目。坤廓正常與否,可反映脾胃是否健運。若脾虛濕困,常見眼瞼浮腫、下垂;若胃火上炎,則易見目赤腫痛。
  3. 病理表現
    • 虛證:脾氣不足可致胞瞼弛緩、視物昏矇,或伴面色萎黃、食少倦怠。
    • 實證:濕熱蘊脾或食滯胃脘,可能引發眼瞼紅腫、麥粒腫(針眼)反覆發作。

與其他廓之關係

坤廓與「乾廓」(天廓,屬肺與大腸)互為表裡,肺脾共主氣機升降。若肺失宣降,水濕停聚,亦可影響坤廓;反之,脾胃濕熱上蒸,可能兼見乾廓白睛血絡纏繞。

古籍考據

《證治準繩》言坤廓「主脾胃」,與《銀海精微》「地廓屬脾胃」之說相合。清代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闡述:「坤土位下,胞瞼之象也」,強調其與眼瞼形態及功能的關聯性。

坤廓理論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通過局部辨廓,推斷全身病機,為眼科辨證特色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