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坤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坤元
在中醫理論中,「坤元」一詞源自《易經》與《黃帝內經》,蘊含深厚的哲學與醫學內涵。「坤」為八卦之一,象徵大地,代表陰性、柔順與承載;「元」指根本、源頭,兩者結合即「大地為生長萬物之根本」。《素問·天元紀大論》言:「太虛寥廓,肇基化元,萬物資始,五運終天,布氣真靈,總統坤元。」此處「坤元」意指天地化生萬物的基礎,尤強調「地氣」對生命滋養的主導作用。
坤元與中醫理論的關聯
- 與陰陽五行之對應
坤屬陰土,與「脾」臟相應。中醫認為「脾為後天之本」,主運化水穀精微,如同大地孕育萬物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坤元之氣通過脾胃功能體現,維持人體營養輸布與能量生成。 - 與經絡及臟象的聯繫
- 脾經與「坤土」相通,主肌肉四肢,其氣虛實影響消化吸收與水濕代謝。
- 《內經》提及「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」,坤元之氣若足,則臟腑協調;若虛弱,易見腹脹、倦怠等「土德不彰」之症。
-
與氣血津液的生成
坤元象徵「地氣上為雲」的循環,對應人體「脾升胃降」的氣機運動。脾土健運,則津液得布、氣血充盈;反之,坤元失調可致痰濕內停或氣血不足。
坤元在養生中的體現
傳統養生注重「培土固本」,即調養坤元之氣,如:
- 飲食:甘味入脾,適度攝取五穀、山藥等以健脾。
- 穴位保健:艾灸或按揉「足三里」(土經土穴),可強化坤元之氣。
綜言之,「坤元」不僅是哲學概念,更是中醫臟象、氣化理論的核心之一,強調人體與自然界的土德相應,透過調理脾胃與地氣相合,達到陰陽平衡的養生境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