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客忤夜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客忤夜啼

病證名,首載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,指小兒因驟受外界驚恐、異聲、陌生人物或環境刺激後,出現面色乍青乍白、氣息紊亂如怒,夜寐不安,驚惕啼哭,甚則口吐青白沫,肢體反側抽動(瘈瘲),狀似驚癇,然雙目不上竄。此證由「客忤」所致,即外來邪氣或驚嚇忤犯小兒神氣,擾亂臟腑功能。

病因病機
小兒神氣未充,魂魄未定,易受外界驚觸。客忤之邪乘虛而入,驚則氣亂,恐則氣下,導致心肝氣機逆亂。心主神明,受驚則心神不寧;肝主疏泄,氣鬱則化風,故見瘈瘲、啼哭不休。此外,小兒脾常不足,受忤後易致運化失司,津液不布,故見口吐痰沫。

臨床表現

  1. 面色變異:忽青忽白,反映肝氣鬱滯與心氣耗亂。
  2. 氣機逆亂:呼吸急促,狀如嗔怒,甚則氣息不勻。
  3. 睡眠障礙:寐中驚跳,時啼時止,或突然驚醒。
  4. 痰動風象:口吐青白沫,肢體抽掣(瘈瘲),然無驚癇之目睛上視。

治法
以「鎮驚安神、疏肝理氣」為主,兼調脾胃。

  1. 內治方藥
    • 安神定志:選用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之「安神丸」(人參、茯神、麥冬、龍齒),或「鉤藤飲」加減(鉤藤、蟬蛻、茯神、白芍)。
    • 疏肝解鬱:輕症可用柴胡疏肝散,肝風內動者加天麻、僵蠶。
    • 化痰和中:若痰涎壅盛,配伍溫膽湯化裁。
  2. 外治法
    • 針灸:取百會、神門、太衝等穴,平肝熄風、寧心安神。
    • 推拿:清肝經、揉小天心、掐揉五指節,以鎮驚止啼。

古籍佐證
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客忤者,謂邪客之氣忤犯心神也。」強調外邪與情志交互為病;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》亦載:「小兒神弱,易驚易恐,忤則氣亂。」治法上均重視調和氣血、安定魂魄。

此證與「夜啼」「驚風」有別,需辨明無發熱、無明顯外感表證,且眼珠不固定上竄,方可診斷為客忤夜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