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客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客邪
客邪,為中醫術語,泛指由外侵入人體之邪氣。此類邪氣非人體本身所固有,而是從外界侵襲,故以「客」為名,強調其外來特性。中醫理論中,人體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,外界氣候變化、疫癘之氣、或環境不潔等因素,皆可能成為致病之源,此即客邪之範疇。
客邪之分類
客邪可依其性質與來源分為以下幾類:
- 六淫之邪:即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種外感病邪。此為中醫外感病因之核心,各邪特性不同,致病表現亦異。
- 風邪:性輕揚開泄,善行數變,常為外感病先導,易襲陽位。
- 寒邪:性收引凝滯,易傷陽氣,致經脈拘急、氣血不通。
- 暑邪:性炎熱升散,多夾濕氣,易耗氣傷津。
- 濕邪:性重濁黏滯,易阻遏氣機,纏綿難癒。
- 燥邪:性乾澀,易傷津液,多見口鼻乾燥、皮膚皴裂。
- 火(熱)邪:性炎上迫急,易生風動血,耗氣傷陰。
-
疫癘之氣:又稱「癘氣」、「疫氣」,為具有強烈傳染性之外邪,如瘟疫、時疫等,其致病力強,症狀相似,易引起大範圍流行。
- 其他外邪:如蟲獸所傷、金刃創傷、或環境穢濁之氣等,亦屬客邪範疇。
客邪致病特點
客邪侵襲人體,其途徑多由肌表或口鼻而入,故外感病初期常見表證,如惡寒發熱、頭身疼痛、鼻塞流涕等。其致病特點如下:
- 由外而入:邪氣自外侵襲,初期多見肺衛症狀。
- 與正氣相爭:邪正相搏,決定疾病發展與轉歸,正勝則邪退,邪勝則病進。
- 隨季節地域而異:如春季多風邪,夏季多暑濕,冬季多寒邪;南方濕熱,北方燥寒,客邪性質亦隨之變化。
客邪與內邪之別
中醫將致病因素分為「外感」與「內傷」,客邪屬外感範疇,與內生之邪(如內風、內寒、內濕等)不同。內邪多因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津液代謝異常而生,然外邪久留或治療不當,亦可引動內邪,形成內外合病之複雜證候。
古籍論述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指出客邪侵襲與人體正氣強弱密切相關。《傷寒論》則詳述外感寒邪之傳變規律,奠定六經辨證基礎。後世溫病學派進一步闡明溫熱之邪致病特點,完善外感病理論體系。
客邪之概念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,臨床辨證時需結合邪氣性質、侵犯部位及正氣盛衰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