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客者除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客者除之
「客者除之」為中醫治療學重要原則之一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其核心思想在於祛除侵襲人體的外來邪氣,以恢復機體陰陽平衡。所謂「客者」,泛指一切由外而入、非人體固有的病邪,包括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、疫癘之氣、飲食積滯、痰飲瘀血等。此原則強調「邪去正安」,即透過驅逐病邪,使正氣得以自復,為中醫「祛邪扶正」治則的具體體現。
理論基礎
《內經》提出「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」,外邪客於人體初期,正氣未虛,多以實證為主,此時當以祛邪為先。例如:
- 六淫致病:風邪客表宜疏風解表(如麻黃湯);寒邪凝滯宜溫散(如桂枝湯);暑邪夾濕需清暑化濕(如香薷飲)。
- 飲食積滯:宿食停滯於胃腸,當消食導滯(如保和丸)。
- 痰飲瘀血:痰濕阻肺需化痰止咳(如二陳湯);瘀血內停則活血化瘀(如血府逐瘀湯)。
臨床應用
「客者除之」的具體治法需依邪氣性質與侵犯部位辨證施治:
- 疏風透邪:適用於外感風邪,症見惡風、頭痛、鼻塞,方如川芎茶調散。
- 散寒溫經:針對寒客經絡之痹痛,用當歸四逆湯散寒通脈。
- 清暑化濕:暑濕困脾致胸悶泄瀉,以藿香正氣散解表化濕。
- 祛痰逐飲:痰飲停聚胸脅之懸飲證,選十棗湯攻逐水飲。
- 消食導滯:食積脘腹脹滿,以枳實導滯丸行氣消積。
與其他治則的關聯
此原則常與「虛者補之」並用,如正氣已虛而邪氣未盡,則需攻補兼施(如參蘇飲益氣解表)。另需注意「因勢利導」,依邪氣所在部位選擇治法,如邪在表發汗、邪在上湧吐、邪在下攻下等。
「客者除之」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的思維,臨床運用時需嚴格辨證,明確邪氣屬性與病位,方能精準祛邪而不傷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