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空腹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空腹服

空腹服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亦稱「平旦服」,指於清晨未進食前服藥之法。此法源遠流長,早見於《神農本草經》,其載:「病在四肢血脈者,宜空腹而在旦。」揭示空腹服與人體經氣運行、病位深淺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認為,清晨時分,人體陽氣初升,陰氣未散,此時服藥可借自然之氣助藥力直達病所。空腹狀態下,胃中無物阻滯,藥氣易於吸收,隨氣血運行而布散周身,尤適於治療四肢血脈疾患。如風濕痺痛、經絡瘀阻等症,常選用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之劑,以空腹服之,使藥效速達肢節。

此外,驅蟲藥亦多採用空腹服法。因蟲患多寄生腸道,晨起未食時,胃腸空虛,藥液易與蟲體接觸,直接發揮殺蟲、驅蟲之效。如經典方劑「烏梅丸」治蛔厥,即強調空腹服,以利藥力迫蟲下泄。

滋補類藥物亦宜空腹服。補益之品需脾胃運化吸收,晨起胃氣清靈,未受飲食擾亂,此時進服補藥,可助藥氣充分輸布,滋養五臟。如人參、黃芪等補氣藥,或熟地、當歸等補血藥,空腹服之,可增強培元固本之效。

空腹服之機理,亦契合中醫「子午流注」理論。寅時(清晨3至5點)肺經當令,主氣血輸布;卯時(5至7點)大腸經旺,主傳導排泄。晨服藥物,恰借經氣旺盛之勢,助藥力循行。此與現代醫學所論「胃排空時間」暗合,空腹時胃酸分泌較少,可減少某些藥物成分被破壞,提升生物利用度。

歷代醫家對空腹服亦有發揮。如《傷寒論》中「十棗湯」峻下逐水,要求「平旦溫服」,取其陽氣升發之勢,助水濕從二便而出;《備急千金要方》載「治癲癇空肚服」,亦屬此類。可見空腹服之應用,不僅基於病位,更需辨證審因,結合藥性峻緩而施。

總此,空腹服為中醫因時、因病、因藥制宜之法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與「辨證施治」之精髓,臨床運用當據具體病證與方藥特性而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