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絡感傳現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絡感傳現象

經絡感傳現象,又稱「經絡現象」、「經絡敏感現象」或「針灸感應現象」,是指沿經絡循行路線出現的特殊感覺傳導,或循經顯現的各種皮膚反應。此現象可因針刺、艾灸、電刺激、穴位按壓或氣功修煉等誘發,其表現形式與個體體質及刺激方式密切相關。

感傳性質與表現

  1. 感覺特徵

    • 針刺:多表現為酸、脹、重、麻等針感,沿經絡擴散。
    • 艾灸:以溫熱感為主,如氣流循經流動。
    • 電刺激:低頻脈衝電易引發電麻感,呈線狀傳導。
    • 按壓:常見脹、麻或觸電樣反應,可隨經絡走向延伸。
  2. 傳導形式

    • 感傳多呈帶狀、線狀或放射狀,其路徑與十二經脈或奇經八脈的主幹分佈基本吻合。
    • 部分案例中,感傳可能跨越表裡經(如肺經與大腸經)或手足同名經(如手陽明與足陽明),呈現「經氣互傳」現象。
  3. 動態特性

    • 速度:傳導緩慢,受試者可清晰感知,與神經傳導的快速反應有別。
    • 方向:具雙向性,如刺激手太陰肺經的「尺澤穴」,感傳可同時向肩部或手指端延伸。
    • 阻斷性:施加機械壓迫(如綁縛)或局部麻醉劑注射,可中斷感傳;刺激停止後,感覺亦逐漸消退。

特殊經絡反應

除感覺傳導外,經絡感傳可能伴隨以下體表變化:

  • 循經抽痛:沿經絡出現短暫抽掣痛感。
  • 皮膚異常:紅線、白線、皮丘帶(隆起疹帶)、麻木帶等。
  • 組織變化:脫毛、皮疹或過敏帶,反映經氣異常滯留。

理論與研究意義

中醫理論認為,經絡感傳是「氣血運行」的外在顯現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」,感傳現象佐證了經絡作為氣血通道的功能。現代研究亦發現,感傳路線與古典經絡圖高度重合,且與筋膜組織、神經-體液調節網絡可能存在關聯,為探討經絡實質提供重要線索。

此現象不僅印證針灸「得氣」效應,更深化了對經絡「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」整體觀的理解,成為銜接傳統理論與現代科學的關鍵課題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