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漏

病名
經漏,又稱「月漏」、「血漏」、「經血不斷」、「漏下」、「漏下不止」、「月水不絕」、「月水不斷」、「經脈不止」、「經候不止」等,首見於《蘭室秘藏》。其特徵為陰道出血淋瀝不斷,或經期血量雖少卻持續日久不止,亦有血量略增之情況。此病與「崩漏」相關,然經漏之出血較緩,不同於崩症之大量出血。

病因病機
經漏之成因多與氣血失調、衝任不固有關,主要病因如下:

  1. 氣虛不攝:脾氣虛弱,統血無權,或腎氣不足,衝任失固,血不歸經而漏下不止。
  2. 血熱妄行:陰虛內熱或肝鬱化火,熱擾衝任,迫血妄行,致經血淋瀝。
  3. 陰虛內熱:腎陰虧虛,虛熱內生,灼傷血絡,使經血難止。
  4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滯則血瘀,瘀阻衝任,血不循經而漏下。
  5. 寒凝血瘀:寒邪客於胞宮,血脈凝滯,瘀血內阻,新血不得歸經。

辨證論治
經漏之治療需依證型辨治,常見分型如下:

  1. 氣虛型

    • 證候:經血淡紅、質稀,淋瀝不盡,神疲乏力,氣短懶言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攝血,固衝止漏。
    • 方藥:舉元煎、歸脾湯加減。
  2. 血熱型

    • 證候:經血深紅或紫紅,質稠,心煩口渴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涼血,固衝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清熱固經湯、保陰煎加減。
  3. 陰虛型

    • 證候:經血鮮紅,量少淋瀝,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清熱,固衝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兩地湯、一陰煎加減。
  4. 血瘀型

    • 證候:經血紫黯有塊,小腹疼痛拒按,舌紫黯或有瘀點,脈澀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調經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桃紅四物湯、失笑散加減。

與崩漏之關係
經漏與崩漏同屬月經病範疇,二者可相互轉化。崩症為大量出血,漏症為淋瀝不斷,若崩後氣血耗傷,可轉為漏;漏久氣血虧虛,亦可驟然成崩。臨床上常合稱「崩漏」,然治療時仍需細辨出血特徵與體質差異。

古籍記載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漏下者,淋瀝不斷是也。」《景岳全書》則強調:「崩漏不止,經亂之甚者也。」可見歷代醫家對經漏之重視,並強調需從氣血、臟腑、衝任調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