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量

在中醫學中,經量指女性一次月經期間所排出的經血總量。一般而言,正常的經量約為50至100毫升,但因個人體質、年齡、地域氣候及生活環境等差異,經量可能略有增減,仍屬生理正常範疇。

從中醫理論分析,經量的多寡與氣血盛衰臟腑功能,尤其是肝、脾、腎三臟的協調密切相關。

  1. 氣血與經量的關係

    • 氣虛:若脾氣虛弱,統血無力,或腎氣不足,固攝失職,可能導致經量過多,經血稀淡。
    • 血虛:肝血不足或脾胃化源虧乏,可致經量過少,經色淡紅,質地清稀。
    • 血瘀:氣滯血瘀或寒凝血脈,可能使經量減少,經血暗紫夾塊,或經量雖多但排出不暢。
  2. 臟腑功能失調的影響

    • :肝主疏泄,肝氣鬱結可致經量忽多忽少;肝血不足則經量減少。
    • :脾主統血,脾虛不攝則經量過多;脾失健運,氣血生化不足則經量減少。
    • :腎藏精,主生殖,腎精虧虛可致經量稀少;腎陽不足,胞宮失溫,亦可影響經血排出。
  3. 病理表現

    • 月經過多:多因氣虛不攝、血熱妄行或瘀阻胞宮,經血淋漓難止。
    • 月經過少:常見於精血虧虛、寒凝血瘀或痰濕阻滯,經行點滴即淨。

中醫辨證時,除觀察經量外,尚需結合經色、質地、週期及全身症狀,以判斷氣血陰陽與臟腑寒熱虛實。例如,經量多而色鮮紅多屬血熱;量少而色淡多屬血虛;量少而色暗紫多屬血瘀。

經量的異常變化,反映人體內在氣血陰陽的失衡,需透過四診合參,辨明病機,方可對證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