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飲食後即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來飲食後即吐

病證名,屬婦科月經病範疇,指婦女行經期間進食後隨即嘔吐之症。此病多因痰濁內阻胸脘,氣機升降失司,導致飲食難以下行,反逆而上,發為嘔吐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與「痰阻中焦」密切相關。痰濕素盛之體,或脾虛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為精微,反聚為痰濁,停滯胸膈。經期氣血下注胞宮,中焦氣血相對不足,痰濁乘虛上犯,阻遏胃氣,故食入即吐。此外,肝氣犯胃、胃失和降,或寒熱錯雜、氣機痞塞,亦可能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患者經行期間,每於飲食後不久即感噁心,繼而嘔吐,吐出物多夾痰涎,胸脘痞悶,或伴頭暈心悸,舌苔白膩或滑膩,脈弦滑。

治法方藥

  1. 急則治標:痰阻胸脘者,當先化痰降逆,可選《竹林女科證治》所載「烏梅丸」(注:此處烏梅丸非《傷寒論》治蛔厥之方,當辨明組成),以酸收化痰、開膈止嘔。
  2. 緩則治本:痰涎稍化後,續用「九仙奪命丹」行氣化痰、健脾消積。方中豆豉宣鬱,木香、陳皮理氣和中,山楂、草果消食化滯,枳殼、厚樸寬胸下氣,茯苓、蒼朮健脾祛濕,共奏化痰開胃之效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若兼肝氣橫逆,症見脅脹嗳氣,可加柴胡、香附疏肝解鬱。
  • 痰鬱化熱,舌苔黃膩者,加黃連、竹茹清熱化痰。
  • 脾胃虛寒,嘔吐清水者,可合乾薑、吳茱萸溫中止嘔。

古籍佐證
《竹林女科證治》強調「痰阻米穀不下」為病機關鍵,治法先祛痰後調氣,體現中醫「標本先後」之辨治思路。此症與《金匱要略》「痰飲嘔吐」及《婦人大全良方》「經候嘔逆」等論述相呼應,均重視痰濕為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