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腰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來腰腹痛

經來腰腹痛為婦科常見病證,指女性行經期間或經前後出現腰部與腹部疼痛之症狀。中醫認為此症多與氣血運行失調、經脈阻滯,或肝腎不足相關,臨床須辨明虛實,分型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滯血瘀: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,導致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阻於胞宮或腰部經絡,發為疼痛。
  2. 寒凝血瘀:經期感寒或素體陽虛,寒邪客於胞脈,血得寒則凝,經血運行不暢而作痛。
  3. 肝腎陰虛:久病體虛或房勞多產,耗傷肝腎精血,經行時陰血更虛,腰腹失於濡養而痛。
  4. 痰濕阻絡:脾虛運化失職,痰濕內生,阻滯氣機,影響氣血運行,導致疼痛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氣滯血實型

    • 表現:經前或經期腰腹脹痛拒按,經色紫暗有塊,塊下痛減,胸脅脹滿,舌紫暗或有瘀點,脈弦澀。
    • 治法:理氣活血,化瘀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桃仁湯加減(當歸、赤芍、生地、香附、丹皮、紅花、延胡索、桃仁)。若形瘦有火,加黃芩、黃連清熱;形肥多痰,加枳殼、蒼朮、半夏化痰燥濕。
  2. 肝腎陰虛型

    • 表現:經期或經後腰腹隱隱作痛,按之痛減,經量少、色淡,頭暈耳鳴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補肝腎,養血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六味地黃湯加杜仲、續斷、桑寄生、白芍,以補益肝腎,強腰止痛。
  3. 寒凝血瘀型

    • 表現:經期腰腹冷痛,得熱痛減,經色暗有血塊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
    • 治法:溫經散寒,化瘀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少腹逐瘀湯(小茴香、乾薑、延胡索、當歸、川芎、肉桂、赤芍、蒲黃、五靈脂)加減。
  4. 痰濕阻絡型

    • 表現:經期腰腹重墜疼痛,經質黏稠,胸悶泛惡,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膩,脈滑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除濕,通絡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蒼附導痰丸(蒼朮、香附、陳皮、茯苓、半夏、南星、枳殼、甘草)合四物湯加減。

經絡與臟腑關係

腰部為腎之府,腹痛多與衝任二脈及肝脾相關。足少陰腎經循行於腰,若腎氣不足或經脈受阻,則腰痛作;足厥陰肝經循行少腹,肝鬱氣滯則腹痛脹滿。故治療時常兼顧調理肝腎,疏通經絡氣血。

此症之辨治,需結合月經周期、疼痛性質及全身症狀,靈活運用理氣、化瘀、溫通、補虛等法,以達調經止痛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