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疾高而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疾高而內
「疾高而內」為中醫典籍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載之病機術語,意指病位處於人體上部(如頭面、胸膈等),然其病根實源於五臟內傷。此處「高」指病徵顯現於上焦或體表上部,「內」則強調病本歸屬五臟之裏證,反映中醫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之整體觀。
理論基礎
- 上下相應的經絡聯繫
中醫認為,人體經絡系統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,五臟之氣失常可透過經脈影響相應體表部位。如《靈樞》提出「陰之陵泉」(即陰陵泉穴,屬足太陰脾經)可治「疾高而內」,正因脾經上行挾咽、連舌本,其經氣異常可導致頭面症狀,故取下肢穴位以調臟腑之本。 - 五臟與上焦的生理關聯
五臟功能失調常表現於上部官竅,如:- 心火上炎可見口舌生瘡
- 肝陽上亢易致頭暈目赤
- 肺氣不宣引發鼻塞咳喘
此類證候雖見於上,實需從內在臟腑論治。
-
治療思路
根據「從陰引陽,從下治上」原則,《靈樞》以陰陵泉穴為例,說明下肢陰經穴位能引導上逆之氣下行,調和臟腑陰陽。後世延伸此理,如針灸取太衝穴(肝經)平肝潛陽以治頭痛,或藥用牛膝引火歸元,均屬「疾高而內」的臨床應用。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- 「疾高而外」:病位在上且屬六腑或體表之證,如風寒襲肺之表證咳嗽,治宜宣散解表。
- 「下病上取」:與此相對,如脫肛取百會穴,體現經氣上下貫通的治療思維。
此概念突顯中醫「治病求本」的特色,臨床辨證時需透過表象探察臟腑氣血之變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