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疾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疾風之中醫釋義

一、詞源與經典考據
「疾風」首見於《靈樞·五變》:「秋霜疾風,則剛脆之木,根搖而葉落。」此處以自然現象喻人體病理,強調風邪之暴烈特性。在《黃帝內經》體系中,「疾風」屬「六淫」之風邪的極化表現,其性善行數變,具「陽邪」特質,常與「迅疾」「動搖」等病理特徵相聯。

二、中醫理論內涵

  1. 病因病機
    疾風為外感風邪之甚者,《素問·風論》指出:「風者,百病之長也。」其致病特點為:
  • 襲陽位:多犯頭面、肌表,如猝然頭痛、面癱。
  • 動搖肢節:引發震顫、抽搐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風強則為隱疹,身體為癢」。
  • 合併他邪:易與寒、濕、熱相搏,形成「風寒濕痺」或「風熱犯肺」等複合病機。
  1. 經絡臟腑關聯
  • 肝風內動:疾風外襲可引動內風,尤在肝陰不足時,易見眩暈、中風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云:「肝為風木之臟,因有相火內寄,體陰用陽,其性剛,主動主升。」
  • 肺衛失固:肺主皮毛,疾風乘虛襲表,致營衛不和,發為發熱、惡風、汗出之太陽中風證。

三、古籍延伸論述

  • 《傷寒論》以「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」闡明疾風致腠理疏泄之理,桂枝湯證即典型範例。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進一步區分「暴風」與「賊風」,指出疾風多屬「暴風」,其發病急驟,「卒然傷人」。

四、辨證要點
臨床辨識疾風致病,當察:

  • 發病速度:病勢急驟,如中風之猝然昏仆。
  • 症狀特徵:遊走性疼痛、皮膚瘙癢忽起忽消。
  • 舌脈表現:浮脈為主,若兼數象則為風熱,兼緊則為風寒。

五、治法舉隅
歷代醫家對疾風之治,重在「祛風」與「熄風」並舉:

  • 外風宜散:川芎茶調散、消風散等方,取荊芥、防風等風藥輕揚透達。
  • 內風宜潛:天麻鉤藤飲、鎮肝熄風湯等方,以金石介類鎮攝風陽。

附:自然與人體互通觀
《內經》「天人相應」思想下,疾風既是自然氣候現象,亦為致病因子。秋令疾風肅殺,應於人體則肺金受戕;春風雖和煦,然過疾則肝木疏泄太過,此乃五運六氣之樞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