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疾而徐則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疾而徐則虛:中醫針刺瀉法之要領探微

「疾而徐則虛」乃《黃帝內經》所載重要針刺手法,與補法「徐而疾則實」相對,構成中醫針灸治療虛實辨證之核心技術。此術語首見於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,為針刺瀉法之基本操作原則,後世醫家多有發揮,形成豐富之臨床應用體系。

經典文獻溯源

《靈樞·小針解》明確闡釋:「疾而徐則虛者,言疾內而徐出也。」意指進針時動作迅疾,而出針時則緩慢退出,此種手法能達到瀉實之效。此操作要領體現了中醫「迎隨補瀉」之思想,通過針刺速度之調控以影響經氣運行。

《素問·針解篇》則從另一角度詮釋:「疾而徐則虛者,疾出針而徐按之。」此處強調出針時迅速拔出,隨後緩慢按壓針孔,屬於「開闔補瀉」範疇。兩種解釋看似有異,實則相輔相成,共同構成完整之瀉法操作體系。

技術操作內涵

「疾而徐則虛」之具體操作可細分為以下層面:

  1. 進針階段:以捻轉或直刺法快速穿透皮膚,減少患者痛感,此即「疾內」之要義。速度雖快,仍需準確定位穴位,深淺得宜。
  2. 行針階段:得氣後,施以提插捻轉等瀉法手法,如大幅度捻轉、重提輕插等,以疏泄邪氣。
  3. 出針階段:緩慢退針(「徐出」),在退針過程中可配合小幅度的提插,以增強瀉實效果。或依《素問》之法,快速出針後緩按針孔。

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「一進三退」、「一進二退」等具體操作比例,使瀉法更為量化。如明代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便詳細記載了此類手法之臨床應用。

作用機理探討

從中醫理論分析,「疾而徐則虛」之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:

  1. 氣機調節:快速進針可突破衛氣之防禦,直達病所;緩慢出針則引導邪氣外泄,符合「瀉法引陰外出」之原則。
  2. 經絡效應:此法能增強經氣的向外趨向性,改變經絡中氣血之分布與流動,從而解除實邪壅滯之狀態。
  3. 陰陽調和:瀉法本質為「損有餘」,通過此法可平衡陰陽偏盛,特別適用於陽亢、氣滯、血瘀等實證。

臨床應用辨證

「疾而徐則虛」主要適用於以下證候:

  • 實熱證:如高熱、面赤、煩渴、脈洪大等,取穴如大椎、曲池、合谷等
  • 氣滯血瘀:如脹痛、刺痛、舌紫暗、脈澀等,取穴如太衝、血海、膈俞等
  • 痰濕壅盛:如胸悶、痰多、苔膩、脈滑等,取穴如豐隆、中脘、陰陵泉等

此法常與其他瀉法手法配合使用,如捻轉瀉法、提插瀉法等,以增強療效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便強調多種瀉法聯合運用之重要性。

古今醫家發揮

歷代醫家對「疾而徐則虛」多有闡發:

  • 晉代皇甫謐《針灸甲乙經》強調操作時需「察氣之上下」,注重經氣感傳
  • 元代滑伯仁《十四經發揮》將此法與子午流注理論相結合,注重時辰選擇
  • 明代汪機《針灸問對》詳細論述了此法與呼吸補瀉之配合要領

現代針灸研究發現,「疾而徐則虛」手法能引起特定之神經電生理變化,影響自主神經系統功能,這為傳統手法提供了部分科學解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