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急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急中風

急中風,又稱「急風」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晉代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卷三。此症屬中風範疇,特指發病急驟、病情危重之中風證候,與「緩中風」相對。中醫理論中,急中風多因內風妄動、氣血逆亂所致,病機涉及肝陽上亢、痰火內擾、氣血瘀阻等,臨床表現以突然昏仆、不省人事、口眼喎斜、半身不遂為主,甚則危及生命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陽化風:素體陰虛陽亢,或情志過極,引動肝風,風陽上擾清竅,發為急中風。
  2. 痰火內閉:痰濕內盛,鬱久化熱,痰火蒙蔽心神,阻滯經絡,致猝然昏聵。
  3. 氣血逆亂:氣虛血瘀,或血隨氣逆,腦脈閉阻,神明失司,發為卒中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中臟腑:病情深重,症見神昏、鼾睡、肢癱、二便失禁,分閉證(牙關緊閉、面赤氣粗)與脫證(目合口開、手撒肢冷)。
  • 中經絡:病情較輕,僅見口眼歪斜、言語不利、半身不遂,無神志障礙。

古籍論述

《肘後備急方》載急中風為「卒暴僵仆」,強調其發病迅疾;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區分「非風」與真中風,認為急中風多屬內傷積損所致。

辨證要點

急中風需辨虛實閉脫:

  • 實證:面赤氣粗、痰聲漉漉、脈弦滑數,多屬痰火或肝風。
  • 虛證:面色蒼白、汗出肢冷、脈微欲絕,多為元氣衰脫。

此症歷代醫家重視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之理,治療上或平肝熄風,或化痰開竅,或益氣活血,需據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