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急者緩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急者緩之
「急者緩之」為中醫重要治療原則之一,首載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屬「治則八法」中針對「拘急強直」病證的指導綱領。其核心思想在於透過調和氣血、舒筋活絡,使緊繃拘攣的生理狀態恢復柔緩通達。
理論基礎
此原則根植於陰陽平衡與五行生剋理論。中醫認為,「急」象多屬「筋脈失養」或「氣血壅滯」,其病機可分為:
- 肝主筋失調:肝血不足或肝風內動,導致筋脈失濡而攣急。
- 寒邪收引:寒性凝滯,客於經絡則拘急疼痛。
- 濕熱阻絡:濕熱蘊結經脈,氣血運行受阻而見強直。
臨床表現
「急」證涵蓋多種症狀,如:
- 肢體拘攣:手足抽搐、屈伸不利
- 經絡緊滯:項背強痛、口噤不開
- 內臟痙攣:脘腹絞痛、胸悶氣逆
辨證施治
治法需依病因而異,常見方藥與手法包括:
- 養血柔筋:
- 方劑:芍藥甘草湯(芍藥酸甘化陰,甘草緩急止痛)
- 適用:肝陰不足之筋脈拘急。
- 溫經散寒:
- 方劑:當歸四逆湯(桂枝、細辛溫通經脈)
- 適用:寒客經絡所致四肢厥冷拘急。
- 清熱祛濕:
- 方劑:四妙散(黃柏、蒼朮清利濕熱)
- 適用:濕熱下注之足膝腫痛拘攣。
- 針灸導引:
- 取穴:陽陵泉(筋會)、太衝(疏肝解痙)
- 手法:緩刺配合艾灸溫通。
與其他治則的關聯
「急者緩之」常與「寒者熱之」「虛者補之」並用。例如:
- 寒性收引之急證,需結合溫陽散寒;
- 陰血虧虛之筋急,當配伍滋陰養血。
此原則不僅運用於肢體經絡病症,亦延伸至情志病治療,如「肝氣急結」所致焦躁易怒,可透過疏肝解鬱(如柴胡疏肝散)以達「緩急」之效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於《傷寒論》中對「腳攣急」用芍藥甘草湯,即為此治則的經典體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