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察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察目
察目為中醫診斷學重要內容之一,屬望診範疇,又稱「望目」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註於目而為之精。」目為肝之竅,又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,故通過觀察目的狀態,可推測臟腑氣血盛衰及病變性質。
一、察眼神
眼神反映人體精氣盛衰。若目睛明亮,視物清晰,轉動靈活,稱為「目有神」,提示臟腑精氣充沛;若目睛晦暗無光,白睛混濁,黑睛滯澀,視物模糊,稱為「目無神」,多因精氣虧虛,臟腑功能衰退所致。
二、察色澤
目的色澤變化與五色主病理論相結合,可進一步辨別病性與病位:
- 白睛(氣輪):屬肺。白睛赤紅為肺熱;白睛發黃多為濕熱或黃疸;白睛青藍可見於肝風或虛寒證。
- 黑睛(風輪):屬肝。黑睛晦暗或生翳障,多因肝血不足或肝火上炎。
- 目眥(血輪):內眥屬心,外眥屬小腸。目眥赤爛多為心火或濕熱;淡白則常見於血虛。
- 瞳仁(水輪):屬腎。瞳仁散大為腎精虧竭之象;縮小則多見於肝腎陰虛或中毒。
三、察形態
目的形態異常可反映特定病機:
- 眼胞浮腫:多為水濕泛濫,常見於水腫病或脾腎陽虛。
- 眼窩內陷:提示津液大傷或精氣衰敗,多見於久病重證。
- 目眥赤爛:多因濕熱蘊結或心火上炎。
- 睡中露睛:屬脾虛氣弱,氣血不足,常見於小兒疳積或久病體虛。
- 瞳孔變化:散大為元氣將脫;縮小見於肝腎陰虛或藥物中毒。
- 目睛外突:單側突出多為癭腫(如甲亢);雙目突出伴氣喘,則屬肺脹(如肺氣腫)。
- 目睛運動異常:如直視、斜視、上視,多因肝風內動或痰熱擾神;目睛微定不動,常見於痰熱內閉或驚風證。
四、分部與臟腑關係
中醫將目分為「五輪」,與五臟相應:
- 肉輪(眼瞼):屬脾,主肌肉。眼瞼下垂多為脾氣虛陷;瞼內粟粒狀為脾經濕熱。
- 血輪(目眥):屬心,主血脈。眥赤脈絡顯露為心火亢盛。
- 氣輪(白睛):屬肺,主氣。白睛血絲密布為肺經風熱。
- 風輪(黑睛):屬肝,主筋。黑睛生翳為肝經風熱或陰虛火旺。
- 水輪(瞳仁):屬腎,主水。瞳仁變形或視物昏渺多與腎精不足有關。
察目不僅可判斷病情輕重,亦能推測預後。如久病目漸有神,為正氣來復之佳兆;反之,若目神驟失,則提示病勢轉危。此診法需結合四診合參,方能全面辨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