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峻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峻下
(治療學術語,屬下法範疇)
定義
峻下為中醫攻下法之一,指運用藥性峻猛之瀉下劑,以迅猛之勢攻逐體內實邪。此法專為裡實證而設,強調「速戰速決」,適用於正氣尚盛、邪氣壅結之實證患者,需精準辨證方可施用。
核心特點
- 藥力峻猛:所用方藥多具強效瀉下、破積逐水之功,如大黃、甘遂、芫花等,其性剽悍,能直折病勢。
- 攻邪迅捷:針對膠結之實熱、水飲、寒積等病理產物,力求短期內蕩滌積滯,緩解急症。
- 辨證嚴謹:須嚴格區分實證類型(如熱結、水飲、寒積),並確保患者正氣未虛,避免誤伐無過。
臨床應用與代表方劑
-
蕩滌實熱
- 證候:陽明腑實證,見高熱、腹滿硬痛、便秘、譫語、脈沉實。
- 方劑: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),通腑瀉熱,峻下熱結。
-
攻逐水飲
- 證候:懸飲、水腫實證,胸脅積水或腹水,咳喘脹滿,二便不利。
- 方劑:十棗湯(甘遂、大戟、芫花、大棗),峻逐水飲,尤擅瀉胸脅停飲。
-
溫通寒積
- 證候:寒實冷積,卒然心腹脹痛、大便不通、面青氣急。
- 方劑:三物備急丸(大黃、乾薑、巴豆),溫下寒積,開通閉塞。
-
瀉熱逐瘀
- 證候:結胸證,心下硬滿、疼痛拒按、潮熱便秘。
- 方劑:大陷胸湯(甘遂、大黃、芒硝),瀉熱逐水,破結消腫。
理論淵源
峻下法源於《傷寒論》,張仲景依「六經辨證」創制諸峻下方,確立「急下存陰」「祛邪護正」之治則。後世醫家如金元四大家進一步發展,強調「邪去則正安」,但需權衡攻補時機,如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指出:「承氣非輕劑,用之必確見實證。」
與其他下法之區別
- 緩下(如麻子仁丸):藥力平和,適用於陰虛腸燥或輕度腑實。
- 潤下(如五仁丸):以滋潤通便為主,治津虧便秘。
- 峻下:專攻急重裡實,非緩解之劑,故用藥配伍常佐甘緩之品(如十棗湯用大棗)以護胃氣。
藥性配伍要旨
峻下方多為「君臣佐使」嚴密組方,如大承氣湯以大黃為君瀉熱通便,芒硝軟堅潤燥為臣,佐以厚朴、枳實行氣破滯,共成「通因通用」之力。此類方劑講究「中病即止」,避免過劑傷正。
(全文完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