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皸裂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皸裂瘡

皸裂瘡(又稱皸裂)是一種皮膚失養,表面出現裂口的疾病,常見於手掌、手指尖、足根和足底兩側等部位。其病因主要是由於皮膚受到寒涼風燥的刺激,導致血脈阻塞,使皮膚失去營養,同時與經常摩擦、壓迫和浸漬等因素有關。

症狀表現為患處皮膚變得枯燥、增厚、變硬,並出現長短不一的裂口,深度不同。較深的裂口可能出血並引起疼痛。

治療方法主要以外治為主。可以先用地骨皮和白礬等分煎湯浸洗患處,使皮膚變軟,然後使用潤肌膏或太乙膏塗抹。對於深度較深並出血的裂口,可以使用搗爛的鮮馬蹄覆蓋患處,每日更換一次。

以下是從《外科啟玄》卷九中摘取的關於皸裂瘡的記載:

皸裂,也稱為皸裂瘡。手掌、足底、指尖和趾尖等部位,因為風寒傷害,皮膚失去養分而產生皸裂。這種情況就像裂開的魚鱗,較深的裂口可能露出肉,非常疼痛。治療方法是先用地骨皮和白礬等分煎湯浸洗患處,使皮膚變軟,然後使用潤肌膏或太乙膏塗抹。如果裂口比較深並且有出血,可以使用搗爛的鮮馬蹄覆蓋患處,每日更換一次。

預防皸裂瘡的方法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保暖,避免皮膚受寒。
  2. 避免皮膚過度乾燥,可以塗抹適量的潤膚霜。
  3. 避免頻繁摩擦、壓迫和浸泡皮膚。
  4. 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皮膚感染的發生。

如果出現皸裂瘡的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