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皸裂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皸裂瘡

皸裂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因肌膚失於濡養,致表皮乾燥裂開之症。此病首載於《外科啟玄》卷九,多因外感寒邪、風燥侵襲,或長期摩擦、壓迫、浸漬,使局部氣血凝滯,經絡受阻,肌膚失潤而成。其好發於手足易受外力刺激之處,如手掌、指尖、足跟及足底兩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皸裂瘡之形成與「血虛風燥」「寒凝血瘀」密切相關。人體氣血不足,則肌膚失養;復感寒邪或風燥之氣,使腠理閉塞,津液難以輸布,日久則皮膚乾枯皸裂。此外,長期勞作摩擦,或接觸水濕、燥熱之物,亦會損傷皮肉,加重裂傷。

臨床表現
患處皮膚粗糙增厚,觸之堅硬,表面可見縱橫交錯之裂紋,深淺不一。淺者僅及表皮,深者可裂至真皮,甚則滲血,伴隨劇痛,尤以活動時為甚。若兼感外邪,可繼發紅腫化膿。

辨證論治
本病以外治法為主,輔以內調氣血。

  1. 外治

    • 浸洗法:以地骨皮、白礬等分煎湯,溫浸患處,軟化角質,通暢氣血。
    • 膏藥外敷:潤肌膏(含當歸、紫草、麻油等)或太乙膏(含血竭、乳香、沒藥等)塗抹裂處,以潤燥生肌、活血止痛。若裂口深重,可先用絳珠膏(《醫宗金鑒》方)貼護,防邪內侵。
  2. 內治
    若見血虛風燥者,可選用當歸飲子(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川芎等)養血潤燥;寒凝血瘀者,以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溫經通脈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皸裂者,乾枯之極,皮膚裂拆,由熱體驟受風寒所逼。」強調內外因相合致病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亦載手足皸裂「宜滋潤肌膚,通行營衛」,與現代外治原則相符。

此症雖以外治為要,然其根本在於氣血失和,故嚴重者需內外兼調,以標本同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