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君主之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君主之官:中醫視角下的心臟論述

心為君主之官的理論淵源

「君主之官」乃中醫典籍中對心臟之尊稱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:「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。」此論將人體臟腑比擬為古代朝廷官制,心居君主之位,統御全身。明代醫家張景嶽於《類經》中闡釋:「心為一身之君主,臟腑百骸,惟所是命,聰明智慧,莫不由之。」王冰註解更強調其統御功能:「任治於物,故為君主之官。」

心主神明論

中醫理論中,「神明」包含兩層要義:

  1. 精神意識活動:心主宰人的思維、記憶、情感及意志等心理活動。《靈樞·本神》曰:「所以任物者謂之心。」意指心負責接受外界信息並作出反應。
  2. 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: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言:「心者,生之本,神之變也。」心所主之神明可通過面色、眼神、言語及行為等外在表現反映出來。

歷代醫家對此多有發揮,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提出「腦為元神之府」,但中醫整體觀仍以心為神明之主宰,腦的功能被納入「心主神明」範疇。

心主血脈論

心與血脈的關係體現在三個方面:

  1. 推動血液運行:心氣為血液循環的原動力,《醫學入門》指出:「人心動,則血行諸經。」
  2. 生成血液: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」此過程需心陽的溫煦作用。
  3. 調節血量:心通過改變搏動強弱與頻率來調節各器官供血量,此即「心藏脈」之意。

臨床上,心氣充沛則脈象和緩有力,節律均勻;心氣不足則脈細弱或結代。

心的生理特性

  1. 心為陽中之陽:在五行屬火,居上焦,其性炎上。《血證論》云:「心為火臟,燭照萬物。」
  2. 心惡熱:過熱易擾亂心神,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指出:「五臟所惡,心惡熱。」
  3. 心氣與夏氣相通應: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認為心「通於夏氣」,夏季心病易發或加重。

心與其他臟腑的關係

  1. 心與小腸相表裡:經絡上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互絡屬,病理上心火可下移小腸。
  2. 心與肺:心主血,肺主氣,二者共同維持氣血運行。《醫學真傳》云:「氣行則血行,氣滯則血滯。」
  3. 心與肝:心主血,肝藏血,肝主疏泄可調暢情志,與心主神明相互影響。
  4. 心與腎:心火下降以溫腎水,腎水上濟以制心火,稱為「心腎相交」或「水火既濟」。

君主失職的病理表現

  1. 神明失常:輕則失眠多夢、健忘,重則譫妄昏迷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熱入心包」證。
  2. 血脈失調:表現為心悸、胸悶、面色無華或青紫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  3. 官竅失養:《靈樞·脈度》言:「心氣通於舌」,心病可見舌強語謇或口舌生瘡。

歷代醫家的發揮

  1. 朱丹溪提出「心君火也,為物所感則易動」,強調情志因素對心的影響。
  2. 葉天士發展「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傳心包」理論,完善外感病中心臟病機。
  3. 王清任在《醫林改錯》中雖強調「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」,但仍遵循心主神明治療原則。

中醫「君主之官」理論將心臟置於生命活動的核心地位,其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對全身產生廣泛影響,這一概念體現了中醫整體觀與臟象學說的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