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橛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橛骨

橛骨,又稱「尾窮骨」,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人體脊柱最末端的尾脊骨部分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骨空論》,文中提及「次灸橛骨,以年為壯數」,意指灸療橛骨時,施灸壯數需依患者年齡而定。唐代醫家王冰註解時,明確指出「尾窮骨謂之橛骨」,進一步闡明其位置與稱謂。

在經絡腧穴學中,橛骨亦為「長強穴」之別名,見載於《針灸聚英》。長強穴屬督脈,位於尾骨尖端與肛門之間,為督脈之絡穴,具調和陰陽、通絡止痛之效,臨床常用於治療痔疾、腰脊強痛、泄瀉等症。此穴亦為督脈與足少陰腎經、足少陽膽經之交會處,故能調節多經氣血。

從中醫理論分析,橛骨所在之尾骶部與腎氣密切相關。腎主骨生髓,而尾骨為督脈起始之處,督脈總督一身之陽,故橛骨區域的病變或功能異常,可能反映腎陽不足或經脈氣血壅滯。此外,古代醫家灸療橛骨,除針對局部病症外,亦隱含溫補下元、提振陽氣之深意,符合「從陰引陽」的治療思路。

綜觀之,橛骨在中醫兼具解剖與經穴雙重意涵,其理論與應用緊扣經絡學說與臟象關係,為臨床診療與養生調護中的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