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厥證

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厥論》,為中醫臨床常見病證之一,主要指氣機逆亂、陰陽失調所引發的突發性病變,其表現以昏厥不省人事或四肢厥冷為主。歷代醫家對厥證的論述頗豐,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亦各有側重,以下分述之。

定義與分類

  1. 昏厥不省人事
    此類厥證以突然意識喪失、手足逆冷為主要特徵,見於《張氏醫通·厥》。多因氣血上逆、痰濁蒙竅,或情志劇變導致氣機驟亂,神明受擾所致。
  2. 四肢厥冷
    此類厥證強調陰陽之氣不相順接,見於《傷寒論·辨厥陰病脈證並治》。其機理為陽氣不達四末,手足失於溫煦,輕者僅指尖發涼,重者可冷至肘膝。

病因病機

厥證的發生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其涉及心、肝、腎三臟。

  • 氣機逆亂:情志過極(如大怒、驚恐)或外邪侵襲,導致氣血上沖或鬱閉。
  • 陰陽失衡:陽虛陰盛則發為寒厥;陽熱亢盛,鬱閉於內則發為熱厥。
  • 痰濁、瘀血、食滯等病理產物:阻滯經絡,蒙蔽清竅,引發痰厥、食厥等。

臨床常見類型

  1. 寒厥

    • 病機:陽氣衰微,陰寒內盛。
    • 表現:四肢厥冷,面色蒼白,惡寒蜷臥,脈微細。
    • 治法:溫陽散寒,如四逆湯。
  2. 熱厥

    • 病機:陽熱內鬱,不得外達。
    • 表現:手足厥冷而胸腹灼熱,煩渴尿赤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透邪,如白虎湯。
  3. 痰厥

    • 病機:痰濕壅盛,上蒙清竅。
    • 表現:突然昏仆,喉中痰鳴,苔膩脈滑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開竅,如導痰湯。
  4. 蛔厥

    • 病機:蛔蟲擾動,氣機阻滯。
    • 表現:脘腹劇痛,四肢厥冷,吐蛔。
    • 治法:安蛔止痛,如烏梅丸。

其他尚有煎厥(陰虛陽亢,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)、薄厥(大怒血菀於上,見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)、大厥(氣血並走於上,見《素問·調經論》)等,皆因特定病機而立名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辨虛實:實證多因氣滯、痰火、血瘀;虛證多見氣血虧虛或陽氣暴脫。
  • 辨寒熱:寒厥肢冷而畏寒;熱厥外冷內熱。
  • 辨病位:與肝、心、脾等臟腑功能相關,如肝氣上逆易致昏厥,脾虛痰盛易發痰厥。

經典文獻溯源

  • 《內經》首論厥證,分述寒厥、熱厥、煎厥等。
  • 《傷寒論》詳辨厥陰病之手足厥冷,提出「凡厥者,陰陽氣不相順接」的總綱。
  • 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、李東垣等,進一步完善病因與治法,強調調和陰陽、疏理氣機為關鍵。

此證涵蓋範圍廣泛,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審病機,方能準確辨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