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厥暈

證名,屬溫熱病過程中因陽熱亢盛所致之證候,主要表現為四肢厥冷與昏暈。此證多見於溫病、熱病或溫毒陽毒等熱邪內熾之病機,因邪熱內結,氣機壅滯,或當下失治,未能及時清泄熱邪,導致陽熱亢極,鬱閉於內,反見四肢厥逆,甚則口噤咬牙、神昏暈厥,然患者常於短暫昏厥後自行甦醒。

病因病機
厥暈之成因,核心在於「陽鬱不達」。中醫認為,熱邪內盛,灼傷津液,煉液為痰,痰熱互結,阻遏氣機,致使陽氣不能外達四末,故見手足厥冷;熱邪上擾神明,則發為昏暈。此即《傷寒論》所言「熱深厥亦深」之理,屬真熱假寒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四肢厥冷:手足冰冷,甚則逆冷至肘膝,然觸之胸腹灼熱。
  2. 神識昏蒙:輕者頭暈目眩,重者突然昏仆,口噤不語,然多能自行復甦。
  3. 兼證:常見胸滿煩躁、痰鳴氣粗、面赤唇焦、口渴引飲、便秘溲赤等陽明腑實或痰熱內擾之象。
  4. 舌脈:舌質紅絳,苔黃燥或焦黑,脈沉實或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
此證當急瀉火解毒、通腑泄熱,以開達陽鬱。

  • 主方:可選用承氣湯類(如大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)合解毒劑(如黃連解毒湯),或涼膈散雙解散等方,以下其燥結、清其熱毒。
  • 隨證加減:若痰熱壅盛,加瓜蔞、竹瀝以化痰開竅;熱極生風者,可佐羚羊角、鉤藤以息風定痙。

相關鑑別
厥暈需與厥證其他類型區分:

  • 寒厥:因陽氣衰微,四肢厥冷伴畏寒蜷臥、下利清穀,治宜回陽救逆(如四逆湯)。
  • 氣厥:多由情志所傷,突然昏倒,呼吸急促,然無明顯熱象,治以順氣開鬱(如五磨飲子)。

古籍溯源
《傷寒緒論·厥暈》明確指出:「溫病熱病……邪熱內結,胸滿痰盛,或當下失下,以致陽熱亢極,忽然手足厥冷,口噤咬牙,昏暈,須臾復甦。」強調熱鬱致厥之病機,並提出以通下泄熱為治則。

此證屬中醫急症範疇,臨床須緊扣「熱鬱」本質,不可誤辨為寒證而妄投溫燥,亦需警惕熱邪內陷、劫陰動風之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