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厥俞
厥俞,又稱「厥陰俞」,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大成》。此穴屬足太陽膀胱經,為心包之背俞穴,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應,故名「厥陰俞」,後世亦簡稱「厥俞」。
定位與取穴
厥陰俞位於背部,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處。取穴時,可先定位大椎(第七頸椎棘突下),向下循摸至第四胸椎棘突,再旁開兩橫指(約1.5寸)即為本穴。
功能與主治
厥陰俞為心包之背俞穴,與心包經氣相通,主調心系與神志疾患,其功能如下:
- 寬胸理氣:主治胸悶、心痛、心悸等心系病症,尤適於氣滯血瘀或痰濁阻絡所致之胸痹。
- 寧心安神:可緩解心神不寧、失眠、癲狂等神志異常。
- 通絡止痛:配合其他穴位,可治療肩背疼痛、上肢不遂等經絡痹阻之證。
配伍應用
臨床常與其他穴位配伍以增強療效:
- 配內關、膻中,治胸痹心痛;
- 配神門、三陰交,調理失眠、怔忡;
- 配心俞、膈俞,活血化瘀,改善氣血運行。
刺灸法
本穴可針可灸:
- 針刺:斜刺0.5~0.8寸,局部有酸脹感,或向肋間放射。
- 艾灸:溫和灸10~15分鐘,可溫通心陽,散寒止痛。
學理淵源
《針灸大成》載厥陰俞為心包之俞,強調其與心主血脈、藏神功能之關聯。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,認為此穴能調節心包經氣,平衡上焦氣機,故廣泛用於心血管與情志病症。
附註
「厥俞」之名,突顯其與「厥陰」經脈的聯繫,而「俞」字既指腧穴,亦寓輸注之意,反映此穴為心包之氣轉輸於背部的重要樞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