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陰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厥陰終
厥陰終,為中醫病證名,指厥陰經脈之氣衰竭敗絕的危重證候,屬《黃帝內經》所載「十二經終」之一。此證多見於疾病末期,反映人體陰陽氣血嚴重耗損,臟腑功能瀕臨崩解,臨床表現以熱邪內熾、津液枯涸及經脈拘急為特徵。
病因病機
厥陰為肝與心包所屬之經,主司疏泄與陰血調和。其經氣終絕之因,可溯於以下機轉:
- 熱極傷陰:外感熱病深入厥陰,或內傷久病化熱,灼耗肝腎真陰,致筋脈失養。
- 陽氣浮越:陰虛不能涵陽,虛陽上擾,心神不寧,兼見下焦失固。
- 經脈拘急:肝主筋,陰竭則筋脈攣縮,反映於舌體與宗筋(外生殖器)。
臨床表現
依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所述,厥陰終之證候包括:
- 身熱咽乾:裡熱熾盛,津液不能上承,故咽喉乾燥。
- 多尿心煩:虛陽擾動,膀胱失約則小便頻數;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寧。
- 舌卷囊縮:肝經環陰器、絡舌本,經氣絕則舌體捲曲、陰囊或睾丸上縮。此為筋脈失濡之危象。
理論延伸
- 與厥陰病辨異:
厥陰終屬經氣敗絕之「終證」,與《傷寒論》厥陰病之寒熱錯雜證(如烏梅丸證)不同。後者雖病位同屬厥陰,但屬邪正相爭之階段性病變,尚存治療轉機。 - 經絡與臟腑關聯:
足厥陰肝經「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」,其氣絕則咽乾;手厥陰心包經「下膈,歷絡三焦」,氣亂則心煩溺多。二者互為影響,共構病候。
古籍佐證
除《診要經終論》外,《靈樞·經脈》亦云:「足厥陰氣絕,則筋絕……筋急則引舌與卵。」進一步闡明筋脈拘急與肝經之聯繫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註解:「厥陰木主筋,筋急則舌卷囊縮,乃肝氣垂絕之象。」
此證提示陰陽離決之險境,為中醫判斷疾病預後的重要指標,亦體現經脈理論與臨床危候的深刻連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