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陰之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厥陰之厥

厥陰之厥,為中醫病證名,屬六經厥證之一,特指足厥陰肝經氣機逆亂所引發的證候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肝經氣血運行失常,導致陰陽之氣不相順接,進而表現為一系列經絡臟腑失調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足厥陰肝經循行環繞陰器,抵少腹,屬肝絡膽,其氣機以疏泄為要。若因情志鬱結、寒邪內侵,或濕熱下注等因素,致使肝經氣血鬱滯,陽氣不能外達,陰寒內盛,則發為厥陰之厥。《素問·厥論》明言:「厥陰之厥,則少腹腫痛,腹脹,涇溲不利,好臥屈膝,陰縮腫,(骨行)內熱。」此段經文揭示了肝經氣逆後,氣血壅滯於下焦,引發局部腫痛及功能障礙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少腹腫痛:肝經循行至少腹,氣血鬱滯則見腫脹疼痛,甚則拒按。
  2. 腹脹:肝失疏泄,橫逆犯脾,脾胃氣機升降失司,故生脹滿。
  3. 涇溲不利:肝經繞陰器,其氣鬱滯可影響膀胱與大腸氣化,導致小便不利或大便不暢。
  4. 陰縮腫:寒凝肝脈,宗筋拘急,故見外陰收縮或腫脹。
  5. 好臥屈膝:陽氣虛衰,陰寒內盛,患者喜蜷臥以緩解不適。
  6. (骨行)內熱:肝鬱化熱,鬱熱內伏,可見脛骨內側發熱,此為寒熱錯雜之象。

辨證要點

厥陰之厥的辨證需緊扣「寒熱錯雜」與「氣血鬱滯」兩大特徵。肝經氣逆既可因寒凝而見陰縮、腹痛,亦可因鬱久化熱而伴內熱;同時,其病位多見於下焦,與肝經循行密切相關。

治法與方藥

傳統治療以疏肝通絡、調和陰陽為法,方選《傷寒論》之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,溫經散寒兼通血脈;若兼鬱熱,可佐以 烏梅丸 寒熱並調。針灸常取太衝、曲泉等肝經穴位,以疏泄經氣。

此證反映了厥陰經「陰盡陽生」的生理特性,其病變往往寒熱相兼、虛實夾雜,臨床需細審病機,方能切中肯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