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茶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茶癖

茶癖為中醫病名,指因長期過度飲茶,導致茶毒積聚體內,形成癖病。此症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積聚痞塊》,後於《儒門事親》卷八進一步描述:「好茶成癖,積在左脅。」指出茶癖多因嗜茶無度,茶性寒涼,久飲傷脾,濕濁內停,結聚脅下,形成有形之積。

病因病機

茶性苦寒,適量飲用可清熱醒神,然過量則易損傷脾胃陽氣,運化失職,水濕停滯。濕濁久鬱,與茶毒相搏,結於脅下,形成癖塊。此外,茶中鞣質收澀,久服易致氣機壅滯,影響肝膽疏泄,故癖積多見於左脅(肝經所過之處)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:

  • 脾胃虛弱:飲食減少、脘腹脹滿、面色萎黃、肢體倦怠。
  • 氣滯血瘀:左脅下隱痛或刺痛,觸之或有痞塊。
  • 濕濁內阻:舌苔厚膩,脈象沉弦或濡滑。

治療方藥

歷代醫家針對茶癖提出不同治法,以消積化癖、健脾祛濕為主:

  1. 磨積丸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
    • 組成:三稜、莪朮、青皮、香附等。
    • 功效:行氣破血,消積散結,適用於脅下癖塊堅硬者。
  2. 星術丸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
    • 組成:蒼朮、膽南星、半夏、陳皮等。
    • 功效:燥濕化痰,健脾消癖,適用於痰濕內阻型茶癖。
  3. 簡便方(《儒門事親》):
    • 以石膏、黃芩、升麻研末,砂糖水調服,清熱解毒,升散鬱火,適用於茶癖兼有熱象者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茶癖屬「五癖」之一,與酒癖、水癖等同為飲食不節所致積病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癖者,謂僻側在於兩脅之間,有時而痛。」說明癖病特點為固定痛處,時發時止。中醫強調「癖由積生」,治療時需兼顧攻積與扶正,尤重調理脾胃,以防復發。

茶癖一症,反映了中醫對飲食偏嗜致病之深刻認識,亦體現「藥食同源」之雙面性。臨床辨證時,需細察濕、熱、氣滯、血瘀之偏勝,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