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陰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厥陰舌
厥陰舌,又稱「紅中黑紋舌」,屬中醫舌診之特殊舌象,主要與厥陰經病證相關。其特徵為舌質整體偏紅,舌面中央出現黑色或深褐色紋路,形如網狀或放射狀,多伴隨舌苔薄白或微黃。此舌象反映厥陰經氣血失調,寒熱錯雜之病機,常見於外感熱病後期或內傷雜病中。
中醫病機分析
- 寒熱錯雜:厥陰為肝與心包所主,乃陰盡陽生之經。若邪入厥陰,陰陽氣不相順接,則寒熱互結,舌色紅中見黑紋,紅為熱象,黑主寒凝或瘀血。
- 氣血瘀滯:黑紋多因氣血運行不暢,瘀阻舌絡所致,尤見於久病入絡或情志鬱結者。
- 陰液耗傷:舌紅少津者,多屬熱灼陰分,虛火內擾;若兼苔潤,則為寒濕困阻,陽氣不宣。
臨床意義
- 外感病:見於傷寒厥陰病階段,如「厥陰病,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」等證,舌象提示邪深伏於裡,正邪交爭劇烈。
- 內傷病:多見於肝鬱化火、血瘀痰阻之證,如癥瘕、胸痹、失眠等,反映臟腑功能失調,氣血乖逆。
鑑別要點
- 與純熱證舌象區別:陽明熱盛之舌多全舌紅絳,苔黃燥,無黑紋;厥陰舌則熱象中夾雜寒瘀之徵。
- 與陰寒舌象區別:少陰寒化之舌淡紫滑潤,無紅底黑紋;厥陰舌必兼寒熱錯雜之態。
古籍考據
《傷寒舌鑑》提及「舌見紅中黑紋者,乃陰陽毒伏於厥陰」,清代《辨舌指南》亦載此舌象多主「厥陰寒熱互結,血絡瘀痹」。歷代醫家認為,其辨證須結合脈證,細審寒熱虛實之偏勝。
此舌象之治療,當以調和厥陰、疏通氣血為要,方選烏梅丸、當歸四逆湯等加減,隨證化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