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陰熱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厥陰熱證

厥陰熱證為中醫病證名,指邪熱鬱結於厥陰經所引發的一系列證候,屬《傷寒論》六經病證中厥陰病的重要類型之一。厥陰為肝與心包所主,位居三陰之末,具陰盡陽生之性,其熱證多因寒邪化熱、或陽氣復盛過度,導致陰陽失調,熱邪內熾而成。臨床以「熱厥」與「熱利」為主要表現,並可伴隨其他肝經鬱熱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厥陰熱證的形成,多由以下機轉所致:

  1. 寒極化熱:厥陰病本屬寒證,若寒邪鬱久,陽氣來復過度,則寒從熱化,轉為熱證。
  2. 陽鬱化火:厥陰肝主疏泄,若氣機鬱滯,陽氣不得宣通,鬱而化火,形成肝經熱熾。
  3. 熱邪直中:外感熱邪直接侵犯厥陰經,或他經熱邪內傳,蘊結於肝與心包。

主要證候

  1. 熱厥

    • 表現:手足厥冷(四肢逆冷),但胸腹灼熱,煩躁口渴,小便黃赤,脈滑數或沉實。
    • 病機:陽熱內鬱,不得外達,形成「真熱假寒」之象。《傷寒論》云:「傷寒脈滑而厥者,裡有熱,白虎湯主之。」此即陽明熱盛波及厥陰,或厥陰自身熱鬱所致。
  2. 熱利

    • 表現:下利膿血,裡急後重(腹痛急迫,肛門墜脹),肛門灼熱,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病機:肝經濕熱下迫大腸,灼傷血絡。《傷寒論》以「熱利下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」為治法,此證屬厥陰熱毒下注。
  3. 其他兼證

    • 肝經鬱熱:口苦咽乾,目赤頭痛,脅肋脹痛。
    • 心包熱擾:煩躁譫語,甚則神昏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清熱透鬱:熱厥宜辛寒清熱,透達鬱陽,方用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清瀉陽明兼解厥陰之熱。
  2. 涼肝止利:熱利宜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痢,方用白頭翁湯(白頭翁、黃柏、黃連、秦皮)清肝經濕熱。
  3. 疏肝瀉火:若兼肝經鬱熱,可佐柴胡清肝湯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
鑒別要點

  • 與少陽熱證區別:少陽病以「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」為主,熱勢較輕;厥陰熱證則熱深厥深,或下利膿血,病位更深。
  • 與陽明腑實區別:陽明腑實以腹滿便秘、潮熱譫語為特徵;厥陰熱證雖有裡熱,但以厥逆或下利為突出表現。

厥陰熱證反映了陰陽轉化過程中熱邪鬱閉的複雜病機,臨床須辨明寒熱真假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