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陰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厥陰咳
病證名,屬十咳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咳嗽病諸候》。其特徵為咳嗽時牽引舌根,乃因厥陰經氣失調所致。
病因病機
厥陰為肝與心包所主,經脈循喉嚨、絡舌本。若厥陰風木失於疏泄,或寒熱錯雜、氣機逆亂,可上擾肺系,引動咳嗽,並見舌本牽掣之症。此證多與肝鬱化火、寒凝經脈,或陰虛風動相關。
臨床表現
主症為咳嗽時舌根緊縮或牽引不適,或伴咽乾、胸脅悶脹,甚則氣逆嘔惡。其咳或急或緩,痰少質黏,夜間易作,與肝經循行相關。
治法
- 針刺:取少陵穴(或作少衝,屬手厥陰心包經),以調暢厥陰氣機。
- 方藥:
- 肝鬱化火:宜疏肝瀉火,用黛蛤散合瀉白散加減。
- 寒凝厥陰:當溫經散寒,選當歸四逆湯佐杏仁、紫菀。
- 陰虛風動:治以滋陰柔肝,方用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。
鑒別
需與他類咳嗽區分,如「少陰咳」屬腎虛氣逆,「太陰咳」多脾濕生痰,而厥陰咳必見舌本牽引,為其獨特之候。
古籍參照
《諸病源候論》明言其症,後世如《醫宗金鑒》亦補充厥陰經證治,可互參十咳諸條,以辨病機深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