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陰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厥陰厥

證名,為六陰厥之一,出自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·敘厥論》。此證主要因厥陰經氣機逆亂,陰陽失調所致,臨床表現以「涇溲不利(小便不暢)、胻熱(小腿發熱)、陰縮(前陰拘急收縮)」為特徵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不勝乘其所勝」,即五行相剋關係中,所不勝之氣過盛,反侮其所勝之臟腑經絡,導致氣機壅滯,運行不暢,遂發為厥逆。

病因病機
厥陰為肝與心包所屬,主疏泄而司氣血調和。若情志鬱結、寒邪內侵,或陽氣虛衰,皆可致厥陰經氣血運行受阻。肝氣鬱而化熱,則見胻熱;疏泄失職,水道不利,則涇溲不通;寒凝肝脈,筋脈拘急,則陰器縮引。此證本質屬「寒熱錯雜」,既有陽鬱化熱之象,又有陰寒內盛之候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「溫通厥陰、調和寒熱」為主,於厥陰病基礎方「當歸四逆湯」(當歸、桂枝、芍藥、細辛、通草、甘草、大棗)中,酌加溫陽利水、行氣通滯之品。如:

  1. 肉桂:助陽化氣,溫通血脈,散厥陰之寒。
  2. 茯苓:健脾滲濕,通利水道,解決涇溲不利。
  3. 枳實:破氣消積,導滯下行,疏解氣機壅塞。

若兼見下焦虛寒甚者,可加吳茱萸、小茴香以暖肝散寒;若熱象明顯,可佐黃芩、梔子清泄鬱熱,但需謹防過用寒涼而加重氣機凝滯。

相關概念

  1. 厥證:泛指氣機逆亂、手足逆冷之證,分寒厥、熱厥、氣厥等,厥陰厥屬其中一類。
  2. 六經厥:按六經辨證區分的厥證,包括太陽厥、陽明厥等,厥陰厥為六陰厥之末,病位最深,常涉及下焦肝腎。

此證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精髓,需綜合脈證,區分寒熱虛實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