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陰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厥陰痙
厥陰痙為中醫病名,屬厥陰病範疇,指厥陰經氣血失調或寒熱錯雜所致之痙證。其病機多與肝經氣血虧虛、寒凝筋脈,或陰虛風動相關,臨床以筋脈拘急、肢體強直為主要表現,常伴隨厥陰經循行部位之證候。
病因病機
- 寒凝厥陰:厥陰肝經主筋,若寒邪直中厥陰,或陽氣虛衰,寒凝血滯,筋脈失於溫煦,則拘急成痙。
- 陰血虧虛:肝藏血,主濡養筋脈。若陰血不足,筋脈失養,虛風內動,可發為痙。
- 熱極生風:厥陰病若熱邪熾盛,灼傷津液,筋脈失潤,亦可引動肝風而致痙。
臨床表現
- 筋脈拘急:項背強直、手足搐搦、頭搖口噤,甚則角弓反張。
- 厥陰經證:手足厥逆、少腹裡急、睪丸上縮、陰中拘攣(《醫宗金鑑》稱「宗筋下註」),或膝脛攣急。
- 兼症:多汗、面色青晦,或見寒熱往來之厥陰病特徵。
治法與方藥
-
溫陽散寒,養血舒筋:
- 主方:芪附湯加當歸、肉桂(《張氏醫通》)。
- 黃耆補氣固表,附子溫陽散寒,當歸養血活血,肉桂溫通經脈,共奏調和氣血、緩急解痙之效。
- 若寒甚者,可合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、生薑,以溫經散寒。
- 主方:芪附湯加當歸、肉桂(《張氏醫通》)。
-
滋陰熄風:
- 若屬陰虛風動,可選大定風珠或三甲復脈湯,滋陰潛陽、柔肝止痙。
-
清熱解痙:
- 熱極動風者,用羚角鉤藤湯清肝熄風,或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生津。
文獻溯源
- 《張氏醫通·諸風門》指出厥陰痙多見「筋脈拘急、項強、頭搖口噤」,強調陽虛寒盛之病機。
- 《醫宗金鑑·訂正傷寒論註》補充厥陰痙可伴「少腹裡急、陰中拘攣」,反映肝經循行部位之證候。
鑒別診斷
- 太陽痙:多因風寒外束,見發熱惡寒、脈浮緊,治以葛根湯發汗解肌。
- 陽明痙:熱盛津傷,見壯熱煩渴、腹滿便閉,宜承氣湯類瀉熱存陰。
此病深涉厥陰肝經氣血失調,臨證需辨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