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陰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厥陰痙 - 風痙症狀疾病

厥陰痙是一種病名,指厥陰病過程中出現痙證(即風痙症狀)。主要症狀包括筋脈拘急、項強、頭搖口噤、手足厥逆、多汗等(見《張氏醫通.諸風門》),也可見睾丸上升、宗筋下注、少腹裏急、陰中拘攣、膝脛拘急等症(見《醫宗金鑒.訂正傷寒論註》)。治療方面,可使用芪附湯加入當歸和肉桂進行主治。

臨床症狀表現

厥陰痙的臨床表現具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筋脈拘急:患者的四肢、軀幹、頭面部等肌肉會出現緊張、僵硬、疼痛等症狀。
  2. 項強:患者的頸部肌肉會出現緊張、僵硬,並帶有疼痛感。
  3. 頭搖口噤:患者的頭部會不自主地左右搖晃,嘴巴無法自主閉合,無法說話。
  4. 手足厥逆:患者的手腳會出現冰冷、發紫等現象。
  5. 多汗:患者會出現大量汗水分泌的情況。

治療方案

厥陰痙的主要治療方案是芪附湯加入當歸和肉桂。《醫宗金鑒.訂正傷寒論註》中指出:「厥陰風痙,以芪附湯加當歸、肉桂主之。」芪附湯的成分包括黃芪、附子和乾薑,具有溫經散寒、助陽固脫的作用。當歸具有補血活血、調經止痛的功效。肉桂則具有溫經散寒、助陽固脫的作用。

預後

一般來說,厥陰痙的預後是比較良好的。如果患者能及時接受治療,並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,大多數患者都可以康復。

以下是《醫宗金鑒.訂正傷寒論註》中有關厥陰痙的原文摘錄:

「厥陰風痙,蓋厥陰病中,兼有風痙之證,故名。多有筋脈拘急,項強,頭搖口噤,手足厥逆,多汗等症。治宜以芪附湯加當歸、肉桂主之。方中黃芪、附子、乾薑,溫經散寒,助陽固脫;當歸、肉桂,補血活血,溫經散寒。諸症悉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