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陰寒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厥陰寒證
厥陰寒證為中醫辨證體系中「厥陰病」的主要證型之一,屬六經病證的範疇,其病機核心在於陰寒內盛、陽氣衰微,或營血不足、寒凝經脈。根據病因與病機差異,可分為「陽虛寒厥」與「血虛寒厥」兩類,臨床表現與治法各有側重。
1. 陽虛寒厥
病機:因厥陰肝經陽氣虛衰,陰寒內生,導致陰陽之氣不相順接,引發四肢厥逆。此證多由少陰病發展而來,或素體陽虛,復感寒邪所致。
證候:
- 手足厥冷,甚則冷過肘膝
- 畏寒蜷臥,面色蒼白
- 下利清穀,小便清長
- 舌淡苔白滑,脈微欲絕
治法:溫陽散寒,回陽救逆。
方藥:以《傷寒論》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炙甘草)為主方,若陽衰陰盛甚者,可選通脈四逆湯加強溫通之力。
2. 血虛寒厥
病機:因營血虧虛,寒邪凝滯血脈,氣血運行不暢,四肢失於溫養。此證常見於素體血虛,或久病耗血,復受寒邪侵襲者。
證候:
- 手足厥寒,多限於腕踝,按之冰冷
- 肢體麻木或疼痛,遇寒加重
- 面色無華,唇甲淡白
- 舌淡苔白,脈細欲絕
治法:養血溫經,散寒通脈。
方藥:選用《傷寒論》當歸四逆湯(當歸、桂枝、芍藥、細辛、通草、大棗、炙甘草),若兼寒凝腹痛者,可加吳茱萸、生薑,即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。
厥陰寒證的辨證要點
厥陰寒證雖同屬寒性病變,但陽虛寒厥以全身性陽衰為特徵,病勢較急;血虛寒厥則以局部血寒凝滯為主,病勢相對緩和。二者皆可出現四肢厥冷,然陽虛者多伴全身虛寒見證,血虛者則以血脈失養為顯著。
此二證體現中醫「寒者熱之」「虛則補之」的治療原則,臨床需結合脈證細辨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