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陰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厥陰病
定義與病機
厥陰病為六經病之一,屬《傷寒論》所述外感熱病傳變之終末階段,其證候特點為陰陽相爭、寒熱錯雜,尤以上熱下寒為主要表現。厥陰為肝與心包所屬,內寄相火,病邪深入厥陰時,易致相火失調,或鬱而化熱,或虛而生寒,形成寒熱互見之複雜證候。
主要證候
《傷寒論·辨厥陰病脈證並治》載:「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饑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」此為厥陰病提綱,其病機可析如下:
- 消渴:相火亢盛,灼傷津液,故見口渴引飲。
- 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:肝火上炎,擾及心胸,故自覺氣逆衝心,胸膈灼痛。
- 饑不欲食,食則吐蛔:肝木乘脾,胃虛蟲動,故雖覺饑餓卻不欲進食,強食則蛔蟲受擾而吐出。
- 下之利不止:誤用攻下,更傷脾陽,導致下利不休。
證型分類與治法
厥陰病可分為以下幾類證型,治法各異:
-
上熱下寒證
- 表現:胸膈煩熱、口乾咽燥,兼見腹冷痛、下利清穀。
- 病機:上焦熱盛,下焦陽虛,寒熱格拒。
- 代表方劑:烏梅丸(清上溫下,調和寒熱)。
-
寒厥證
- 陽虛寒厥
- 表現:四肢逆冷、惡寒蜷臥、下利清穀、脈微欲絕。
- 病機:陰寒內盛,陽氣衰微。
- 代表方劑:四逆湯或四逆加人參湯(回陽救逆)。
- 血虛寒厥
- 表現:手足厥冷、脈細欲絕,或兼見肢體疼痛。
- 病機:血虛寒凝,經脈失養。
- 代表方劑:當歸四逆湯(養血散寒,溫通經脈);若兼內有久寒,可加吳茱萸、生薑(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)。
- 陽虛寒厥
-
熱厥證
- 表現:手足乍冷乍熱、煩滿消渴、譫語便秘,甚則舌卷囊縮,脈沈有力。
- 病機:熱邪內陷,陽氣鬱遏不能外達。
- 代表方劑:大承氣湯(急下存陰,瀉熱通腑)。
厥熱勝複與預後
厥陰病過程中,常見厥(四肢逆冷)與發熱交替出現,稱為「厥熱勝複」,可據此判斷病情進退:
- 熱多厥少:陽氣來復,病勢向愈。
- 厥多熱少:陰寒仍盛,病勢加重。
- 厥熱相等:陰陽暫趨平衡,病情相對穩定。
相關概念
- 六經病: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,為外感病傳變之綱領。
- 厥熱勝複:厥陰病特有之病理現象,反映正邪交爭之態勢。
厥陰病情複雜,臨證須細辨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