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陰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厥陰病是中醫學中的一種疾病,屬於六經病之一。《傷寒論》對厥陰病的症狀有詳細描述:「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」根據這些症狀,厥陰病屬於陰陽勝復、寒熱錯雜(多為上熱下寒)的證情。

《傷寒指掌》解釋說:「此皆厥陰自病之熱證,並非傷寒傳經之熱邪。蓋厥陰內藏相火,其消渴,火盛水虧也;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肝火乘心也;飢不欲食,食即吐蚘,風木克土,胃中空虛也;下之即利,土受木賊,不禁再利也。」治療厥陰病一般採用清上溫下的方法,其中以烏梅丸最為常用。

如果患者出現了厥逆症狀,就需要辨別是寒厥還是熱厥,再作出用藥的決定。如果是陽虛寒厥,症狀表現為厥逆、惡寒、下利、脈微,則可以使用四逆湯或四逆加人參湯等方劑來回陽救逆。如果是血虛寒厥,症狀表現為手足逆冷、脈細欲絕,則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、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等方劑來養血散寒。

根據厥陰病的寒熱勝復情況,可以判斷疾病的預後。張仲景曾提到:「傷寒一到二天至四到五天出現厥症的患者,必定會有微熱,先出現熱的患者後來必會出現厥,厥的程度愈深,熱的程度也愈深;厥的程度較輕,熱的程度也較輕。」

厥陰病之厥是由於陰陽氣不相承接所致。因此,吳儀洛指出:「邪氣傳入厥陰,熱邪深入。熱邪深入時容易引發厥症,這些症狀都屬於陽邪,是由於陽氣與陰氣不相承接所致。厥陰之後出現熱證,如果陽邪排出體外,就容易康復;如果厥症多熱少,疾病就會持續發展;熱症多厥症少,疾病則會趨於緩解。」

如果熱邪傳入厥陰,症狀表現為煩滿消渴、舌卷囊縮、譫語便祕、手足乍溫乍涼、脈沉有力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急行下治。參見傷寒、六經病、厥熱勝復等相關名詞。